搭建涉农服务资源聚合平台
——山东省供销社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为农服务体系调查(下)
本报记者唐园结于洪光吕兵兵
初冬时节,在齐鲁大地采访发现,得益于山东省供销社推进的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一些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难题,开始找到了解决方案。
武城县甲马营镇田庄村种粮大户张玉东,以前最犯难的是玉米收获后的晾晒和储存。现在,依靠镇供销社与村党支部共同领办的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玉米烘干和仓储都在为农服务中心解决了。
另一农民李兴泉,种地十几年,最犯难的是市场行情不好,丰产不能丰收。加入合作社后,农产品一部分直接进入供销社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另一部分则进入了为农服务中心的仓储和加工车间,实现了储存或加工增值……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侯成君介绍,以土地托管服务为切入点,以为农服务中心为阵地,山东省供销社全力搭建起涉农服务资源的聚合平台,推动了农业及农村发展方式的嬗变。在实践中,通过“社农结合”“社社合作”“村社共建”等方式,聚合了其他系统的涉农服务资源;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手段,聚合了产业链条上的助农增收资源。
通过“社农结合”“社社合作”“村社共建”等方式,聚合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村“两委”等多类主体的为农服务资源,放大供销社为农服务体系的效用,搭建起协同为农服务体系
采访过程中,在枣庄的滕州市、山亭区,临沂的河东区、莒南县、兰陵县,以及潍坊的高密市、安丘市等地,在十几处为农服务中心,记者发现,除了供销社在这里提供为农综合服务外,很多涉农部门、科研单位、农业企业、村“两委”等主体,也在这里为农民搞服务。
在滕州市大坞镇为农服务中心,农民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参加各类培训、网上购物、与农业专家面对面、缴纳水电费、取款转账等多种服务。
“我们建设的为农服务中心,是一个平台,一个躯体。不仅供销社能够在这里做,其他各类主体也可以进入,为农民提供更多服务。”省供销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许广民说,“我们探索了‘社农结合’‘社社合作’‘村社共建’等方式,聚合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村‘两委’等多类主体的为农服务资源。”
“社农结合”,是指各级供销社与涉农部门密切配合,联合推进为农服务向协作化、集约化纵深发展。比如,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是最头痛的事。省供销和与省农科院一拍即合,联合开发了为农服务中心云平台,就放在为农服务中心,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现在,山东所有市和90%以上的县级供销社,都与涉农部门联合出台了文件,联合推进“社农结合”,放大为农服务中心的平台效用,向农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社社合作”,是加强与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合与合作,在资本、服务和经营中扩大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实现基地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这样,供销社在整合新型经营主体优势的同时,发挥自身资本、渠道、物流、营销等长处,补齐他们的短板,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受益。”许广民说。目前,山东各级供销社已领办创办合作社15674个,组建乡镇和县级合作社联合社835个和92个,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达4.55万个。
“村社共建”,是构建村“两委”、供销社、合作社“三位一体”发展机制,实行“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这样,村“两委”发动农民加入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经营,供销社在身后提供规模化服务,农民的收益大幅增加,村集体也有了收入来源,更破解了如何为分散的一家一户搞服务的难题。
“村社共建”的探索,不仅促进了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还形成了强村固基、富民兴社的长效机制。目前,山东17市和全部涉农县市区党委或组织部门已出台文件,推进“村社共建”。截至目前,共建村已达16087个,共建项目24547个,为村集体和农民分别增收4.76亿元和2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