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
——湖南省长沙县实践“五个一批”精准脱贫的创新之路
在“强南富北、民生立县、挺进五强”发展主线的指引下,长沙县聚力“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带领贫困群众与全县人民一道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 ——习近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摘自《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精准扶贫实施三年以来,湖南省长沙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的总目标,按照“三个需要、四个不动摇、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总要求,树立全面、科学、绿色、可持续的扶贫观,让全县5890户1780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壮有所用、居有所安、利有所享、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98.7%,年底将实现整县脱贫、同步小康。
1、搭平台抓契机 壮有所用
“扶贫,就是要给贫困户提供契机,让他们能抓住这个契机,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改变当前的生活状况。”6月22日,刚调任长沙县委书记不到一个星期的曾超群,在农裕村和蒲塘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开展精准扶贫调研时强调。长沙县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三年来共带动38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走上了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就地生产增收。长沙县青山铺镇赛头村村民朱柱,身患严重残疾,两年前他还依靠吃低保度日,去年,在青山铺镇政府的精准扶贫下,他种起了芽苗菜,每月纯收入30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全县产业扶贫坚持“绿色”产业与产业“绿色”可持续结合,目前共有70个产业扶贫项目,涉及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035户。县工商联组织47家市县非公企业“企村对接”,对合作社产品进行兜底收购。全县坚持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全方位带动,如“绿色”生态蛋鸡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通过养殖兜底收购、发展特色腊制品加工、旅游带动蛋鸡销售,“三产融合”带动5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慧润公司立足青山绿水,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延伸产业链,带动当地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绿色”脱贫。全县涌现了一批产业扶贫典型,如荣获“全省最美扶贫人”的曹宇和盛大蛋鸡、自成肉牛、军芳农场、哲农粮食银行、湘丰集团、洞田香等,带动贫困户发展的路越走越远。
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劳务协作,就近就业乐业。“包了吃住,还有一份收入,比住在屋里强得多。”白石源村贫困户袁皓高兴地说。今年36岁的袁皓双手被烧伤丧失部分工作能力,但他在县人社局组织的就业精准扶贫招聘会现场顺利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县人社局建立了详实的就业动态管理台账,做到人手一份“就业服务卡”,针对贫困劳动力实际开展了系列精准就业培训和服务,实施企业空岗报告制度,并将技能培训和用工招聘会开到田间地头,送岗位、送信息、送技能、送服务,“点对点”就业扶贫。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446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就近就业或创业,实现“就业一户、脱贫一户、乐和一户”。同时,强化电商扶贫,建立电商服务站;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创客平台建设,将北部农村1100平方公里全面升级为农村创客基地,成为实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新的增长极。
加强创新、加大投入、加深整合,提供源头活水。长沙县委、县政府立足县域实际,召开政府常务会打开政策“绿灯”,追加1086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全县产业扶贫资金达到1700万元,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县水务局加大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1880万元用于贫困村小水利工程及管道灌溉项目建设,提升贫困村农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县旅游局立足“绿色”扶贫、拉动三产融合,投入400万元用于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6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32个特色旅游景点,激活了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增收;县残联为28名残疾人创业对象申请省市残联创业扶持资金32万元,投入资金38万元对380名残疾人个体工商进行自谋职业奖励。同时,按照“12 13 2”模式,全县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559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展项目提供了源头活水。
2、搬得出稳得住 居有所安
长沙县县委书记曾超群(左三)上门走访慰问危房改造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照片)
“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长沙县按照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三年来共完成生态移民218户638人、易地搬迁113户301人、危房改造895户,在“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公路已提前完成所有行政村村级主干道的硬化,农村公路在册的四类危桥均已改造完毕,今年继续对12个省定贫困村完成了79公里村级公路硬化、239公里公路管理养护,实现了中压配网主干线进村、供水管道入户,确保了公路达标、农网通达、用水便捷、水质安全、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农户自愿,实施生态移民。“要想公路通,黄粱一梦中;要想电灯亮,晚上看月亮;要想媳喊娘,除非去招郎。”三句“土话”,道出了长沙县金井镇西山村曾经的无奈。西山村,村如其名,全村12平方公里中,只有10%左右的耕地,其余多是莽莽青山。而恰恰在这“与世隔绝”的山坳之中,曾经住着8个组500余名村民。长沙县政府在2011年就出台了《长沙县生态扶贫移民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确定了全县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乡镇为主、群众自愿、政策帮扶,对生态扶贫移民按5万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让生态扶贫移民工作有规可循。人移下来,山也活了。“靠山吃山,过去不是砍树就是喂猪,移民后村上进行了封山,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林金良说,现在金井镇引进青山狩猎场项目,有一部分就在他们村里的山上。除了安居、乐业,还有一件事,同样让不少西山人津津乐道。“山坳里的七八个单身汉,四十多岁了娶不到老婆,自从搬迁下来,家里富裕了,说媒的一拨又一拨。”林金良说,这几年喜酒他可没少喝。
整合资金、多措并举、光伏扶贫,实施易地搬迁。为准确确定搬迁对象、合理选择搬迁地点,长沙县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公示、确认搬迁对象。工程建设资金短缺是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国家投资额度有限,考虑到易地搬迁户居住环境恶劣、搬迁愿望强烈,但经济条件较差,为杜绝搬迁户因搬迁致贫,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在上级5.7万元/人的补助基础上,长沙县政府积极整合各行业项目资源,补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1500万元。在搬迁安置点开展光伏扶贫试点,按照5KW/户的标准,给贫困户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替代从电网购买电量,年理论发电量5500度。农户自用之外的余电可以直接并网销售,按照每户每天10度电的标准,年结余电量约为2000度,并网销售每户年均可获千元左右收入。同时,配套产业扶贫等举措,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精准对象、提高补助、不断创新,实施危房改造。积极落实中央、省、市精准扶贫工作精神,使危房改造真正成为群众的暖心工程、放心工程。对居住在农村危房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户及其他特殊困难户,且经“个人申请、村委评议、镇(街道)审查、县复查核准”程序认定,从往年每户补助2万-4万元,提高到6万-8万元,实现“拎包入住”,免去贫困户后顾之忧。改变以往开大会、发传单的单一宣传模式,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官方微博微信渠道,通过制作简单易懂的危改政策动画、政策明白卡,危改专干下村解答,送文艺下乡等形式,扩大政策知晓覆盖面,政策宣传更亲民;县危房改造工作组联点分组包片、区域包干与镇(街道)交叉验收相结合,对6万-8万元的援建户,做到户户上门,有效压实主体责任,实现部门联动,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探索按“一户一档”健全援建户基础档案,以扫描数字化录入的方式对接已有危改信息系统,解决资料空间占比大、查询难度高、重新归档易出错等问题,提高档案可利用性,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