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网讯(记者文洪瑛)11月9日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从事水稻相关研究的科学家,相聚江西万年,参加了“第54期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通过展示中国稻作起源地考古成果,梳理水稻在中国的驯化与发展脉络,交流中国稻作起源研究最新进展,集中研讨了中国稻作起源。
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承办,中国农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及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协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科协副主席、江西省农科员名誉院长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江西省科协副主席,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建福等水稻科技、农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经过专家学者讨论和修订,最终通过并公布了本次论坛科学家建议结论,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科协副主席谢华安发布了科学家建议结论,具体如下:
人工驯化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以此,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以稻作为标志性特征的长江中下游远古农耕文明,传播到了亚洲广大地区,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这是得到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公认的研究成果。
从中国现代稻作科学奠基人丁颖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水稻研究人员,致力于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遗址发现了10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由此,我们认为,中国栽培稻起源于10000年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
“野稻驯化,万年之源”科学家建议,这一结论可在国内外宣传、交流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