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绘图:张昕 |
本报记者李纯
编者按2013年,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出台《加快配方肥推广应用意见》,提出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建立乡村小型智能化配肥供肥服务网点,开展现场智能化混配服务,满足农民个性化、小批量用肥需求。2015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农资的热潮,智能配肥急剧升温,其中既有中化、云天化等大型化肥企业的业务转型,也有依托金融和技术优势的傲禾测土、云农场等,更有从互联网领域转战而来的村淘等新型平台。有人认为这将掀起一场农资供应链的深度洗牌,有人嗤之为经销商变相叫卖肥料的一个噱头。
1
乐观者预计—— 有望抢占复合肥近一半市场
11月4日,2016中国“互联网+”农资融合发展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智能配肥取代农资电商成为会议的热点,与会者称之为“抢占农资营销转型战略制高点”“农资行业应对土地流转趋势的营销模式变革”“互联网+物联网驱动下的农资流通渠道颠覆”“化肥企业转型升级之路”“有望改变整个农业产业链”等,大有成为互联网“风口”之势。
“智能配肥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把测土配方施肥的测、配、产、供、施五个环节整合起来。”北京傲禾测土市场运营总监刘凤雷说,这就是在田间地头建立一个可以覆盖一定种植面积,集测土配肥、研发生产、仓储配送、农化服务等为一体的,并配套的测土实验室、配肥设备、库存单质肥料、农技人员等现代农业中心,根据农民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要求,生产出个性化、功能化的肥料产品。
在传统复合肥生产中,由于规模化生产需要和成本控制,配方不可能针对作物和地块随机调整,这是多年以来农业部门测土数据难以高效地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障碍。“智能配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这一瓶颈,而且形成‘矿产-单质肥料厂-智能配肥中心-农民’的全新农资供应链,大大降低流通成本。”中化化肥业务拓展部副总经理陈亮说,还可以把智能配肥站看作是一个“灵活的小工厂”,增加或改变配方并不会带来成本的变化,这非常具有优势。
“市面上各种品牌复合肥难辨真假,而配肥站是现场用原料配,大家一目了然,同样配比的一袋肥料至少比常规产品便宜5~10元。而且用肥少、不伤地还高产,很受种植大户欢迎。”吉林市永吉县智能配肥站经营者许工军说。
“智能配肥具备‘互联网+’和供应链两大优势,前者实现了测土和销售对传统数据的分析应用、后者则降低了终端价格、提高了肥效,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云农场集团创始合伙人刘怀华认为,这不仅会对复合肥产业链产生冲击,而且可能进一步影响甚至替代单质肥零售商。
因此,有预测称:5年后,智能配肥有望抢占近一半的复合肥市场份额。2030年,我国中等规模种植户的种植面积占比将会超过30%,智能配肥有可能占据化肥零售端的30%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