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建华村党支部书记顾涛(右)到村民家中征询服务需求。
编者的话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与此相伴,不仅农民群众存在转型的适应问题,传统的村庄管理方式也面临新的挑战,村干部一样面临服务转型的问题。
在村庄转型社区、村民转型居民的过程中,各地农村基层干部因地制宜,结合村情民意,积极尝试服务村民的新策略、新办法,从制度设计层面和个人作为层面,陆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服务之道,赢得了群众口碑,提升了管理水平。今日本刊聚焦这一主题,讲述乡村转型年代一些行政村与村干部的作为故事。
张耀西文/图
“我没儿子,比有儿子还好,在我心里,顾涛书记就是我儿子。”10月28日,江苏省泗阳县城厢街道办事处建华村82岁村民王宝成的一席话,让笔者感到惊奇。
原来,不久前王宝成老伴犯病,恰巧女儿不在身边,他拨通村书记顾涛的电话。在顾涛帮助下,王宝成老伴得到及时救治。王宝成求助的成功,是建华村创新“支部+联动服务”模式后村民遇难有解的一个缩影。
入住社区催生服务
2015年,建华村新建一处楼高五层至十二层的新型社区,先后有500余户村民入住。农民从村庄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不仅居住环境更好了,生活质量也更高了。
但是搬迁带来前所未有的适应难题。村民虽然入住新社区,却依然保持着传统生活习惯,有人在路上晒粮,有人在树上拉绳晒被,有人乱丢垃圾,有人农机具乱停乱放,有人在小区喧哗……
除此之外,新型社区还给村民带来日常生活新问题,村民面临着供水、供电、供气、网络、有线电视、保洁、就医、电梯维修、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上下楼不方便等新问题。
针对社区生活引发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新需求,建华村党支部在教育引导村民转变生活方式的同时,借鉴城市小区管理经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探索实施集服务、监督、评价、反馈于一体的“支部+联动服务”模式,解决村民所需所求。
“支部+联动服务”模式,服务是前提。顾涛告诉笔者,村党支部以楼栋为单位,组织业主推选每座单元楼的楼道长,并将选出的楼道长和物业安排的水电、保洁、电梯等服务人员照片、姓名和联系方式公布在每个楼道口,方便居民求助。同时,选出热心负责、有专业技能的党员干部成立先锋服务队,负责为村民提供水电维修、医疗卫生、物品代购、助老助残、技能培训等五类服务。
在建华村门前的村务公开栏内,公示着“支部+联动服务”的相关信息,有王爱民、杨国华、黄志平、徐乃东、叶宗成等25名楼道长姓名、楼号和电话,有顾涛、张如林、陈宗宇、王玲等11名“爱心团队”名单,还有朱克领、顾丽平、顾学浩、于传恒、孙洋、夏琼等“党员先锋服务队”名单。
确保村民遇难有解
“支部+联动服务”信息公开后,引起建华村村民的高度关注。村民在欢呼雀跃之余,担心“支部+联动服务”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
村民的担心是多余的。顾涛说,参加联动服务的都是村里的党员干部或威信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村民代表,每栋楼都有一名党员干部或村民代表担任楼道长,保证村民有求必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