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精准扶贫开新枝
让高价值猕猴桃产业结出增收果
本报记者郑惊鸿
3年前,湖南省花垣县深山窝里十八洞村因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成为明星村,3年后的今天,十八洞村旧貌换新颜,世代聚居此间的苗家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十八洞村村民欣喜的是,因为武汉植物园的鼎力援助,村民有了自己的猕猴桃产业园,定植的1000亩高价值猕猴桃新品——金梅,明年秋天将开始陆续挂果,盛果期后全村每人每年可以增收5000元。村民们说,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科学家研发的新产品加上配套的精细化管理技术,让他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10月19-20日,冒着滂沱大雨,记者跟随“中科院精准扶贫记者行”活动,走进藏在云雾间的十八洞村。
精准选择:发展高价值猕猴桃,让十八洞村村民有稳定增收产业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撑。花垣县地处连片贫瘠武陵山区的核心带,耕地稀有。经过科学调研论证,花垣县把目标锁定在高价值的猕猴桃产业:挂果后的猕猴桃可以保持30年的高产,更为关键的是,在产业高度饱和的当下,猕猴桃产业的市场仍潜力巨大。深思熟虑后的花垣县委、县政府于2014年4月带队直奔国内猕猴桃产业研发处于领先地位的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请求支持。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党委副书记龚俊杰热情地接待了花垣县的代表,并立即安排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主任、学科带头人钟彩虹和猕猴桃课题组的成员一起座谈。钟彩虹和她的团队根据花垣县的地理条件,决定把研发10年、已经在全国不同地域广泛实验成功的黄肉猕猴桃新品金梅,授权给花垣县种植。“金梅这个黄肉品种,除了拥有市场上流行多年的黄肉产品共有的优异品质外,它的成熟期要比其他产品早3-4周,而且耐储藏,在你们花垣县种植,可是全球独一份。”根据多年产业发展以及在贫困地区推广的成功经验,钟彩虹建议花垣县走市场化道路,寻找一个好口碑的龙头企业牵头,示范并带动农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如此才能保证高起点上的高速度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另外钟彩虹也坦言,猕猴桃产业初期建园成本高,头3年不算劳力每亩成本在1.5万元左右,一般农户难以承受,但挂果后平均亩收益在1.5万-2万元,另外因为高价值产品,管理技术要求高,这都需要县里尽早统筹考虑,以利精准脱贫。
“与武汉植物园的接触,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决策。”说起2014年春天的武汉之行,花垣县扶贫办主任麻文权感慨万千,“特别感谢钟彩虹教授和她的团队,让我们在高起点上起步,少走了很多弯路。”
为了让从没有猕猴桃种植经验的花垣县更直观地了解猕猴桃产业,钟彩虹邀请花垣县参加即将召开的蒲江世界猕猴桃大会。很快,由花垣县委书记罗明带队,组织了包括十八洞村村民代表在内的36名代表团,奔赴四川蒲江县优质黄肉猕猴桃生产基地。蒲江县由2006年几乎没有到2008年成为国内首个规模万亩的现代化猕猴桃种植基地,进而到现在10万亩规模,10年时间专注于授权种植专利产品金艳、东红,一跃而成世界猕猴桃产业新高地,特别是种植农户在短时间内的快速致富,给花垣县的代表很大的震撼。而来自全球高段位专家对猕猴桃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分析以及国外市场对中国武汉植物园专利产品金桃的热捧,更是让花垣县的决策者真切感受到我国猕猴桃产业在世界市场崛起位势。但彻底折服十八洞村民的,则是与蒲江县猕猴桃种植大户座谈后的一个细节。十八洞村民代表杨秀富说,座谈会结束后,一个个蒲江农民开着高级奥迪车绝尘而去,其引擎的轰鸣,在让十八洞村民发展猕猴桃产业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的同时,也扬起了发家致富的真切渴望。接下来,花垣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自是异常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