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但农业和旅游之间应该怎么融合?解决哪些问题?把握什么原则?对此,有些地方还是雾里看花。
最近,记者在浙江丽水采访时发现,通过农业园区变现代景区、传统民房变特色民宿、土货农产品变旅游商品,系统解决“看什么”“住哪里”“买什么”等问题,农旅融合正得以全面破题,丽水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园区变景区,解决“看什么”的问题
统计数据表明,当下,传统景点的旅游热度在下降,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呈现出井喷态势。但到乡村旅游,看什么、玩什么?人们驾着私家车,总不能一天到晚欣赏山水风景。丽水的做法是,将过去纯生产功能的农业园区,通过配套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摇身变为现代景区,功能上集休闲、体验、观光、美食等于一体。
园区改景区,环境洁净是前提。过去在丽水,沿线的简易菇棚着实煞风景,秸秆焚烧、农药化肥包装袋随意丢弃等陋习,也随处可见。对此,丽水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六边三化三美”工程,对公路边、河边、村边等重点区域进行洁化、绿化和美化。之后,针对“美丽田园”建设,丽水市农业局还成立专项工作组,重点改造菇棚、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等。
在哪些区域实行农旅融合?丽水采用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思路。一方面,选择有条件、有基础的农业基地,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实施项目建设和品质提升;另一方面,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通过配套游客中心、标识系统、骑行绿道等设施,满足各项旅游要求,有些以村为单位,有些则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单位。
位于缙云县新建镇的笕川村,是个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过去以种菇、养猪等传统农业为主。今年年初,村里迁菇棚、拆猪棚,大改“颜值”后,转而发展“赏花经济”。现在,500多亩流转土地上,种起了各色鲜花,一列复古的小火车穿行花海,让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开园不到一个月,就吸引了25万多游客,创收450余万元。
园区改景区,犹如“点睛之笔”,把长期以来人们熟视无睹的一些乡村资源,变为不可多得的宝贝。
云和县有一大片梯田,因为土地贫瘠,亩产不高,长期抛荒。统一流转给旅游公司后,由其进行专业的景区化改造,政府则解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没几年,这里就成了闻名遐迩的梯田景区,现在,已经获评国家4A级景区。
目前,丽水已创建了10条农业产业景观带,并着手将6个现代农业园区提升改造为3A级以上景区。根据规划,在未来3年中,这样的景观带将有28条,改造而成的现代农业景区则预计达到10个。
农房变民宿,解决“住哪里”的问题
有人形容乡村旅游是看看很热闹,算算不赚钱。分析原因,关键在于没有住宿,留不住人。丽水关注到,如今游客对标准化的城市酒店住宿,越来越不感冒,相反,对那些个性化十足、舒适而又温暖的特色民宿,却愈发情有独钟。抓住这一消费趋势,丽水重点发展“丽水山居”品牌民宿。
丽水开始对传统农家乐,从硬件和软件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不少县市还出台专项政策,激发主体的转型动力。
农房变民宿,需资金,更需理念,并非一般农民可以完成。记者发现,在提升改造过程中,工商资本所承载的分量越来越重,其打造的特色民宿,迅速成为标杆示范,引领带动着整个行业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