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珍珠项链”串在黔山秀水间
——贵州省烟农增收纪实
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在中国西南腹地贵州,承载着烟草人助农增收使命的900万亩基本烟地,像一串串绿色的明珠,镶嵌在黔山秀水之间,成为了全国有名的第二大烤烟产区。
日前,记者从黔北遵义到乌蒙高原毕节,再到黔中贵阳,一路走来,农民脸上露出的笑容、烟草技术人员脸上的自豪、当地干部言语中的自信,都让记者切身感受到烟草给烟区农民生活和地方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切以烟农增收为目标
——瞄准促农增收做文章,是贵州烟草在“同步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始终坚守的崇高使命
鸟瞰贵州高原的烟叶种植区域,山峦丘陵绵延起伏。大自然的“立体生态”,为这里种植“特色、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烟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贵州烟草紧紧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着力创新驱动,推广自主研发的井窖移栽、精准施肥、土壤保育、生物防治、插签烘烤和散叶收购等关键技术,推行客户经理网格管理,拓展烟农合作社专业服务,烟叶质量和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单位面积产值和户均种烟收入稳定增长。
说起种烟,织金县龙场镇偏坡村村民张秀珠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7年前她和丈夫外出务工,不仅生活成本高,而且长期超负荷工作,以致积劳成疾,7年来没攒下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今年种植烟叶40亩,加上养殖挣的钱,预计年纯收入将突破12万元。
“现在种烟既省心,又省力。”张秀珠告诉记者,从耕地、烟苗移栽、打孔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收割、运输分拣等各个环节,均有烟草站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全程帮扶和把关,政府、烟草公司甚至还按比例出资帮助他们买保险,一旦出现恶劣天气导致歉收、绝收,保险公司还会根据合同条款赔偿经济损失。
标准化的生产、合作社职业化的服务不仅让烟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烟叶质量。2016年,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按照GAP绿色生产标准,全面推行增密降氮和增施有机肥的栽培措施,种了2000多亩生态烟。
当地烟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有机肥施用量为100公斤,同比增加20公斤、折合成本14元;每亩专用基肥施用量50公斤,同比减少了10公斤、节约成本20元,一增一减,烟农每亩肥料成本节约了6元。
近几年的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这样的施肥标准,山地中棵烟特征得到充分彰显,烟叶可用性明显提升,土壤结构也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贵州烟草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在遵义市建立了亚米级GPS定位基站,并坚持“一田一策”,形成精准施肥管理体系;2016年,他们又取样检测了5000多个土样,进一步完善精准变量施肥技术体系。
除了这样的精准施肥,近年来,贵州烟草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等合作,研发了自动打顶抑芽机、水肥一体化施肥枪等轻巧、简便、适用的小型农机。烟农通过新机器的使用,减工降本效果明显。
“以往烤烟生产手工作业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需要31个工左右,实行机械化以后,我们山区一般在21个工左右,部分特别好的坝区,可达到18个工,应该说,平均减工10个以上,折换成钱来说,相当于农民增收1000块钱。”遵义市播州区平海村烟农陈新刚说。
针对以往烟农交售烟叶时间长的问题,2013年起,遵义市探索成功,全面推行电访预约收购,烟农每次交售烟叶不超过4个小时。如今,电访中心成为贵州烟草推行专业化服务烟农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生产、烘烤、收购等关键环节的电访跟踪,拓展了服务功能、延伸了服务触角、提升了服务时效。
“现在,每天来多少户,每户来多少烟,哪个时间段来,要安排多少人分级,都可以在电访中心得到准确的信息。”播州区烟草公司负责人说。
多元经营拓增收
——促进烟农增收,要在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等方面下功夫,以特见长,以质取胜
点缀在田野上的一排排育苗大棚、一座座密集烤房,在烟叶生产空闲季节,便进入了“休眠期”。采访中,贵州烟草的工作人员一直在介绍,烤房里可以生出“金蛋蛋”。究竟是什么样的“金蛋蛋”让他们赞不绝口呢?
在黔西县林泉烟农合作社,记者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金蛋蛋”说的就是烤房种植双孢菇。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他们利用172座烤房进行双孢菇示范种植,预计产值111.42万元,效益16.83万元。而贵阳市开阳县龙岗烟农合作社也利用烤房空闲期种植虫草花和食用菌,每间烤房的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
播州区乐山烘烤工场则用烤房闲置期培育茶树菇,每季生育期4个月,每座烤房产值1.12万元,利润1600元;一年可培育两季,每座烤房的利润有3000元左右。
说到育苗大棚综合利用,播州区展望合作社的执行经理周光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他们根据市场订单,利用闲置的育苗大棚种植了45亩菊花,每亩大棚可种2.4万株、采花4万朵,每亩的产值可达两万元,亩均利润约8000元;合作社与花卉企业对半分成,合作社可获收益18万元。
此外,展望烟农合作社还利用轮作烟地种植毛木耳30万袋、大球盖菇10万袋,利润近50万元。
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食用菌学会副理事长桑维钧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他们和烟草系统积极探索烤房、育苗大棚等设施空闲期综合利用研究,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解决了资源闲置的问题,还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种出来容易、卖出去难”。为了解决绿特产品销售问题,贵州烟草依托中烟“新商盟”系统,开发了“烟农优品”电商平台,培育“科泰绿康”高端品牌,并指导合作社统一标识、定价和包装,利用平台宣传产品、接受订单、网上销售,有效拓宽了烟农多元经营产品销售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