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28日电 题:打造立得住的产业 留下带不走的人才——解码东西扶贫协作“上海样本”
新华社记者姜微、何欣荣
近五年来,从基础设施、教育到卫生,从政府、企业到社会组织,上海对口支援的广度日益扩展;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5亿余元,力度全国领先;小到农民安居房的设计,大到扶贫产业的选择,根据当地特色“一对一”定制,服务精度不断提升。
当前,扶贫工作已到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上海把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方法用于对口支援,着力发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长和视野,真正做到“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上海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对口支援基本方针,更好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大局,更好服务于对口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十三五”发展目标。
| |
扶资又扶智: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扶贫攻坚,关键在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这部分人群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了,老百姓才有更多可能跳出贫困陷阱。借鉴社会治理的探索,上海采取来沪办班、组织专家赴当地讲学、挂职进修等方式,努力为贫困地区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沪滇合作就是这样的典范。一条长江、首尾相望,上海和云南这两家“亲戚”走了近20年。除了投入逾36亿元真金白银、解决近70万贫困群众的温饱,沪滇还在教育、卫生、金融、园区管理和产业开发等方面,开展了55万人次的人才交流培训。
“上学难、看病难,是贫困地区的突出难题,也是影响脱贫致富的重大问题。上海发挥教育卫生资源优势,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云南贫困地区提高教育卫生水平,帮助对方‘拔穷根’。”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说。
今年5月底,上海新一轮28支医疗队全部到达云南对口帮扶医院。此前,17家受援县医院已顺利通过云南省二级甲等医院的评审。“上海医生带来的很多新技术在祥云落地生根,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云南祥云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兆伟说。
智力支援,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发展理念。近年来,云南省累计选派300余名处、科级干部赴沪挂职和跟班学习。从发展“末端”直接对接“前沿”,为贫困地区培育了更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乡村治理的明白人。
“一对一”定制:打造立得住的扶贫产业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的不少乡村里,往日的“一片土黄”没了。整齐划一的农家庭院里,辟有专门的羊圈、葡萄园和菜地。
坚持产业带动,把援助的产业资金变为可运营的资产,增加贫困地区“造血”能力,是上海对口支援的核心理念。在新疆喀什,过去五年上海投入援助资金23亿元,支持四个县工业园区建成面积44.9平方公里,带动直接就业约2万人。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而要做到精准定位,就要像社会治理一样,俯身倾听基层需求,激发百姓内生致富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