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我的脚步| 会着迷
马尔康县直波村,有一座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43米高的八角碉楼,半个多世纪来,已经倾斜2.3米,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
碉楼外呈八角形,由下往上成锥体形状,由石块和黄泥砌筑而成,整体高43米。
在距离马尔康县城15公里的松岗镇,有个松岗碉群,共有4座碉楼,分别位于梭磨河两岸。其中,两个碉楼位于直波村,被称为直波碉楼。站在公路边,可以明显看到山脚处的碉楼往山体方向倾斜。
碉楼外呈八角形,由下往上成锥体形状,由石块和黄泥砌筑而成,整体高43米。碉楼内部分13层,每层以小圆木铺垫,人以木梯上下,底层全封闭,二层处设门出入,三、四层以上设藏式斗窗,供采光、瞭望。周边住满了直波村的村民。
直波碉楼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300多年,主要是战时用来通信和防御。“这是目前官方认定的最早修建年限。”
直波碉楼先后经历了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1976年的松潘大地震,还有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杨昕说,2008年地震后,他们勘查发现直波八角碉楼连一块石块都没有掉落,完好无损。但对面的松岗碉楼部分发生了垮塌。
直波碉群位于松岗乡直波村境内,共2座,依山势南北分布。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其外型均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体形。材料由石块和泥砌墙,内用木质楼梯上下,南碉内径8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05米,墙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层。
当年乾隆皇帝攻打大小金川时,就因无法攻破这种碉楼而龙颜大怒,后来就征集四土地区的土人到北京专修这种碉楼,以供八旗兵演练攻防,最后在四土司帮助下,讨平了大小金川之乱。现北京市香山还保留着仿制的碉楼。
如今,狼烟散尽,碉楼依旧。数百年后,仍巍然屹立。站在它的脚下能感受到历史的凝重、沙场的血腥,更有那坚而不可摧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