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鱼米之乡在互联网风口“飞起来”
——江苏力推“互联网+农业”综述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陈兵 李文博 实习生黄熙春
就像当年全国率先燃起草根工业的星星之火,在全国最早提出和实施“物联网农业”的江苏,如今“互联网+”的神奇点金之笔,又在书写改造农业、改变农民、改换农村的全新篇章;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正如火如荼地演绎着传统农业深刻嬗变的时代大剧,生发出无数互联网风口探飞的精彩新闻。
时序初秋,收获未至。记者深入采访中,对见识的新闻事实和现象的特质、规律、趋势的循证,价值的发现和发掘,让记者的认识和收获颇新颇丰颇深。
从“农业物联网”风口的精彩蝶变看转型发展启动“农业4.0”新升力
现场新闻:“物联董浜,村以网强,民以网富。”夏日炎炎。新农人们坐在空调间,手捧一台IPAD或者手机,按键浇水施肥,开关风机、天窗……苏州常熟市董浜镇3.7万亩蔬菜基地中的智能监控系统领先全国,它给董浜农业带来的,不仅是亩均产出6500多元,更让农民走上了“体面种田、快乐生活”的新路。
在苏州市昆山花桥灌区现场,高空架设的摄像头,不仅可以看到远景,甚至连迎面稻叶的经脉都清晰可见;全部2000多亩地,尽在电子屏幕诸多的方格里,灌溉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将灌溉精准到点滴参数。
“全省的水稻田通过传感器调整水稻全程用水和生长,可节水15%左右,够南京市一个夏天的生活用水。”南京东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泽介绍说,灌区把水稻生产过程,根据气候划分成若干个阶段,每阶段根据最佳参数自动灌溉。
“都知道农业物联网是个好东西,就是投入大、成本高,产出比是个大问题。”多个受访者发表类似意见。但也有不少例外。
在常州市枫华牧业会议室里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当猪舍温度达到25℃以上,风机自动打开;达到30℃,湿帘、水空调自动启动;低于19℃,地暖会自动开启。
管理者介绍:“智能化养殖系统还让基础母猪和公猪享受‘VIP’待遇,母猪根据个体状况调配食物营养结构吃‘私人订制’;公猪住舍全封闭,空气过滤后质量达到手术室标准……”该场一个工人饲养1万头猪,年节本140余万元。
走进我国农业物联网启航之地,无锡的台创园太湖水稻示范园,四四方方的田野里,绿油油的稻禾中,一台台蘑菇形状的仪器不时转动着。“要真正让物联网发挥作用,还需要科学的集成体系。”
管理人员董俊说,园区建立了多层次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体系,既减少了人员成本约50%,又提高总体经济效益约10%。园区内一个经营主体通过物联网技术高精度环境控制,种出来的高品质青菜,每公斤卖到70-80元。
资料新闻:在国内率先应用农业物联网,建成我国首个智能农业示范区的无锡市,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确定为全国3个农业物联网试点地区之一;权威机构认定,常州母猪大群饲养智能化管理系统及花卉播种、间苗、移栽、分级智能化系统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互联网+”行动要求,省农委在省农业信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专门负责全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2015年江苏全省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13%,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57%,拥有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7家,数量、质量全国领先。
循证新闻: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的世界性难题,在这里也许能探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新路。
“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传统农业,通过以信息化农业为主的农业3.0、以及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强力渗透到农业各个环节的农业4.0转型升级,让人们看到更多转型升级的精彩演绎。
一个盛产茶叶和茶壶的宜兴市,传统的水产养殖业自从用上物联网,开启了水产养殖“省心安心”模式,每年可为全市智能增氧养殖户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目前,水产物联网标准化示范区已达5万余亩,成为全国“互联网+农业”的典型。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联网农业做小盆景的多,做大风景的少,如何做好大田物联网农业,是个普遍难题。”在江苏,记者得到一些新解。
现场新闻:走进扬州市耕保站服务大厅,一面电子显示大屏分外显眼。副站长李文西指着土壤墒情检测网图说:“我们通过各市县耕地质量检测点,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田间苗情、大气状况等指标,一旦发生异常可随时联系当地农口解决。”
电子屏上一条宝应县农民发送的短信吸引了记者:8月7日上午9∶26,他的咨询获得的施肥建议自动显现……这个由扬州市自主研发的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免费为农户提供配方建议,以最优配比、最少用量,实现效益最大化。
“物联网警告!合作社7号稻田气温过高、土壤湿度过低……”8月6日上午9∶04时,盐城市盐都区10万亩的七星农场数字化信息中心,收到来自农场大田四情物联网系统发出的有机水稻基地气象监测预警提示,中心立即反馈应对。
该场负责人介绍,中心应用多种物联网技术,对大田构建集信息采集—信号传输—决策反馈—智能控制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场系统。自动跟踪各生产参数变动情况传输至控制中心,由决策系统发出指令,实现智能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资料新闻: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仅33%,低于欧美15-30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加大配方施肥推广力度,2015年扬州全市数字化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525.2万亩,技术覆盖度达91%,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2个百分点;盐城建成205个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基地,大面积示范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监控、采集、预警、查询、诊断、分析、决策、服务等八大功能。全省累计评选出52家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惠及数百万亩农田。
循证新闻:千百年来,我国小农经济格局尽管经过改革开放、制度创新,但根本格局难有大的改变。“互联网+”的出现和实现,给中国农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快速提升,从2008年刚过10%,增长到了2015年的30%多,迎来了一个全新大变局的“互联网+”嬗变的新时代。
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要素投入的多向化与现代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矛盾,使得“互联网+农业”如何在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中实现跨界跨业融合发展,成为一大难题。苏州市围绕农业“四个百万亩”主导产业创建多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泰州市农业部门的3300多名农机专家全部上线,为3万多个新型农业主体服务,宿迁、徐州、扬州、盐城等地在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各种发展要素,创新“互联网+农业”的产品和机制,创出多种新模式与新业态,在“互联网+”风口上,正拉开一幕幕生动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