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能否打通普惠金融的“任督二脉”
——对蚂蚁金服与中和农信合作开展金融扶贫的调研与思考
本报记者施维
在农村地区这些没有信用数据的地方,如何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面对点多、面散的客户,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如何有效降低?这一直是制约传统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5年,互联网金融公司蚂蚁金服与从事小额信贷的中和农信开始合作,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县,提供面向农户的纯信用贷款。日前,记者来到其试点地区湖南平江县调研。当“互联网”加上了“金融”,由此带来的,不只是一个个被金融服务改变命运的农村家庭,还有传统农村金融的格局与生态的改变以及金融扶贫更广阔的未来。
“只要信用好,就可以贷款。”
“每个月2752块五毛,用支付宝还。”艾煌兮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串数字。这是他每个月要还的贷款,本金3万元,还款期一年。
艾煌兮是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三市镇建档贫困户,今年已经四十好几,儿子正准备结婚。去年,他和母亲相继生病,新农合报销后尚有十几万元的支出,让一家人背上沉重的负担。
“但艾大哥一家在村里的名声特别好。”信贷员何金刚说,艾大哥年轻时当兵,一家人以往向邻居朋友借钱,从来不用催还。在何金刚的推荐下,艾煌兮成功贷到了3万元,艾煌兮用其中的1.7万元,购置了一辆机动三轮车跑运输。“一个月能有四千元的收入,妻子在县里的熟食厂上班,还款生活都不成问题。”艾煌兮说。
平时都习惯用纸笔记录每天收支的艾煌兮,还学会了用手机操作还款。每个月还款日到的时候,他总是提前把钱准备好,按时还款。
“只要信用好,就可以贷款。”中和农信平江地区小额信贷负责人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限制农民金融服务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抵押物,但是他们所提供的的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担保人的要求也只要信用好就可以担任,而非很多地方要求的必须是“吃公家饭的”,大大降低了农民贷款的门槛。
信贷员的放贷选择,背后是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和战略取向。蚂蚁金服和中和农信,前者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过去5年多来,已经通过互联网给小微企业放贷7000多亿,其中超过1/3为涉农贷款。后者则是隶属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家专注农村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20年。
2015年11月,两家公司开始合作以“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方式帮助农民脱贫,尝试着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能力,在农村地区为普惠金融服务趟出一条路子。
他们的合作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原有模式很难适应农村市场”
我们经常说,农民是最有信用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农民却很难真正凭借“信用”获得金融支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根本问题在于,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信用不是一个抽象的经验型判断,而是基于具体数据可量化的结果。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贫困人口有5000多万,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没有银行流水,没有资产证明,没有太多抵押物,中国农户没有信用数据,这是导致他们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最大瓶颈。
另外,经营成本的居高不下更限制了金融机构投身农村的热情,小额贷款不仅数量小,单位运营成本高。而且农民居住分散、偏远。以中和农信为例,因为实行的是上门服务,放款、调研都是由金融机构支付成本。
“在福建,有很多渔民要改善生活搞养殖生产,需要资金的时候我们就要坐船去放款;有些地方农民住在山上,车开不上去,需要骑摩托车去放款;还有像内蒙古地区,常常要骑马等。最远的客户离分支机构是635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郑州的距离,我们的信贷员需要住一晚上。这种服务让我们的运营成本比较高。”中和农信副总经理窦华茂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