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连心线十载为农情
——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0年发展回顾
本报记者刘婉婷
12316,一条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连心线,已经走过10年光阴。
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性服务专用号码,12316在“三农”实践中发展、创新与成长,在“三农”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力求搭建一个顶天立地的服务平台,10年里,只能毫厘寸进、不舍昼夜。”近期,记者采访了分管12316工作的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吴秀媛。
拉近与农民的距离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部迅速贯彻文件精神,向当时的信息产业部,也就是现在的工信部申请了12316公益服务专用号码,开启了12316‘三农’信息服务之路。如今10年已过,12316依旧焕发蓬勃生机,在农民朋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12316,农民好帮手。”吴秀媛说。
这条搭建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络线,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12316,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电话号码,而是依托12316专用号码和品牌,综合利用政府平台及社会化平台,发挥农业组织体系、资源体系和专家体系等优势,以专业系统、社交网络及新闻媒体等为载体,以数据集中、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为要义,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面向“三农”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的总称。
回首10年前,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平台?吴秀媛说:“城乡之间客观上存在的‘数字鸿沟’,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使‘三农’的弱质性表现得十分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根据12316开通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民获取信息的半径不超过50公里。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满足农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这是12316一经推出就颇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如今12316服务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均受理咨询电话2000多万人次,帮助农民增收及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被誉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农民和市场的中继线、农民和政府的连心线,近年来更成为信息进村入户的“高速路”、企业拓展农村市场的“直通车”、农村“双创”的“好平台”。
从“政策发布”到“我要问”
“农业部大力发展12316,且以维护农民权益为中心,积极转变政府工作方式。”吴秀媛说,打开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经看不到常规的“政策发布”板块了,取而代之的是“我要问”,完全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回应民生之所求,十年以来,因需而生、应需而达,成为一个农民心中的响亮品牌。
答疑解惑是第一使命,为此12316多年来组建了各个领域的专家服务团队,通过热线咨询、视频通话、博客问答等方式,回应农民疑惑。每天都有专家坐诊,“有的时候问题一个连一个,一天下来,专家的耳朵又红又热。”吴秀媛说,能够时刻冲在一线帮助农民解决问题,让12316的专家们很有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也成就了12316特有的专家队伍。
十年来,12316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业生产技术、政策、市场拓展到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教育文化、金融法律、就业等方方面面;承载内容由原来农业系统的单项工作发展为优化配置资源,成为全面服务“三农”的新型平台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