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裴逊琦
畜禽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营养进展、现代设施设备、先进技术工艺等只有借助优异的品种才能切实提高生产效率。现阶段,畜禽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从一定意义上说,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畜禽良种上。加快发展畜禽种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
从国外引进到主动创新
我国畜禽种业发展至今,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转型3个阶段,在不断转型中取得很多了不起的成就。总体来看,在市场拉动、政策支持、科技带动下,我国畜禽种业走过了国外引进、被动育种、主动创新的发展阶段。
1994年之前,我国畜牧业生产所用的良种主要来源于我国地方品种资源,育种主要是对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的持续选育。
1995年至2007年,为尽快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家从“九五”期间开始启动“948”计划,支持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这期间,主要是推广国外引进的高产品种来增加畜产品产量,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的消费需求。每年大约从国外引进种猪3000头、种鸡41万套、种牛4万头、种羊7000只,支撑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008年以来,畜牧业生产从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我国奶牛、生猪等主要畜种的遗传改良计划相继发布,畜禽种业进入进口品种国产化与自主培育品种并重的发展阶段。这些年来,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共计85个,这些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大多以地方品种为素材,具有适应性强、风味独特等特性,受
到市场的青睐。
经过多年的发展,畜禽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效,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逐步夯实了现代种业建设基础。在育种机制上,正逐步从科研单位主导的科研育种向企业主导的商业育种转变,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在育种路径上,正逐步从引进品种仅扩繁、不选育向引进品种“本土化”、注重系统选育转变,良种登记、性能测定等针对引进品种的基础性育种工作开始启动。
在科技支撑上,正逐步从常规育种向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并重转变,基因组选择技术在奶牛和生猪育种中开始逐步应用。
市场为导向、企业作主体,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畜牧业发展也进入了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近年来,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发展畜禽种业提升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要求更为迫切。一批实力雄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育种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主动适应市场,不断加大投入,成为引领我国畜禽育种的“火车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逐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畜禽育种从重引进、扩繁多、选育少向引进品种“本土化”、注重系统选育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