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县”脱贫也有另一扇“天窗”,这个“天窗”就是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方法,哪种好用,哪种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用哪种
在最近东北地区召开的一个扶贫现场会上,一位熟识的领导把我叫到一边,提醒我重视扶贫“天窗县”的问题。跟连片特困区县紧挨着,贫困发生率也比较高,但享受不到片区县的扶贫政策待遇,这样的县被干部们称为扶贫“天窗县”。遇到了政策上的“苦乐不均”,“天窗县”一些群众有意见,干部们也有想法。
贫困程度分为不同层级,对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区别化对待,是扶贫政策兼顾公平和效率的选择。考虑到“天窗县”的呼声,一些地方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设置了扶贫的参照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天窗县”的问题。
不可否认,我国还有不少县仍然是“天窗县”。国家在制定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教育卫生等政策以及安排项目投资时,一些“天窗县”感觉上有些吃亏。越是感觉到吃亏,工作推进就越容易没劲头,扶贫效果难免打折扣。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懒。客观分析,“天窗县”总体上自然条件可能比连片特困地区好一点,贫困发生率比连片特困地区低一点,产业发展水平比连片特困地区高一些,群众的脱贫奔小康能力比连片特困地区强一点。有的“天窗县”不看自身优势,只比扶持待遇,怨天尤人,坐等天上掉馅饼,是缺少脱贫之志,依赖偷懒的表现。
脱贫攻坚,使命不等人。到2020年必须实现现有标准下的全面脱贫,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使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窗县”,脱贫攻坚一样可以干得风生水起。
实际工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天窗县”发奋图强,锐意进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可见,“天窗县”里有脱贫攻坚的另一扇天窗,这个天窗就是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足政策,精心规划;是用好资金,发挥效率;是机制创新,善做善成。
一方面,扶贫特惠政策要考虑“天窗县”的实际,给予更多支持;另一方面,“天窗县”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资源禀赋的潜力,抓铁有痕,闯出一番新天地来。
用足政策,精心规划。国家普惠的扶贫政策,是“天窗县”脱贫攻坚的制度宝库。这些年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一系列国家扶贫决策和政策的顶层设计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普惠政策的雨露阳光,让“天窗县”受益匪浅。
用好资金,发挥效率。扶贫资金,是“天窗县”持续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2016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加到660亿元,比去年增长41.3%,各级财政也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天窗县”要多方筹集扶贫资金、整合使用,发挥最大效率。实践证明,扶贫资金用好了,用在刀刃上,脱贫攻坚往往事半功倍。
机制创新,善做善成。创新,是“天窗县”脱贫攻坚的核心载体。扶贫要靠机制创新,没有机制创新,就没有扶贫的可持续性。要有扶贫抓手,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第三方服务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天窗县”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创新创造,层出不穷。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同片区县一样,“天窗县”的天窗有各式各样,哪种好用,哪种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用哪种。“天窗县”脱贫攻坚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