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十年九旱,何来连年丰收?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重磅直击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十年九旱,何来连年丰收?
发布日期:2016-07-24 10:50:00  浏览次数:12

  编者按:在粮食连年丰收背后,农业发展正面临新课题:地下水超采、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越来越紧。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资源难支撑、环境难承载,发展不可持续。

  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不能让今天的丰收透支明天,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走可持续发展路径。农业发展方式怎么转?如何保护资源环境,实现集约节约发展?本版推出系列报道,探寻“双重约束”下的农业转型新路。

  “地还是这地,有了全膜技术就是不一样,不用再看老天爷的眼色了。”甘肃定西市香泉镇马莲村田间,农民苏尚仁脸上挂满了笑,玉米长势不错,都快一人高了,肥厚的叶子反射着阳光。

  马莲村长期为水而困,“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过去是“种一坡收一箩”。苏尚仁感叹:“真想不到,现在家家亩产能上1300斤!”

  甘肃缺水,全省旱地占到耕地面积的70%,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中东部,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6%。

  然而,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十年九旱”的基本面没有变,但甘肃粮食生产却连年丰收,连续5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新技术有多神奇,记者一探究竟。

  ⒈逼出来的“全膜”技术 

  保墒集雨保温,粮食增产30%以上,8年推广1500多万亩 

  苏尚仁家里10亩地,过去小旱小灾、大旱大灾,“‘有土没水’,年份不好时,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供不上。”

  如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成了甘肃农业科技人员的头号难题。

  上世纪80年代,甘肃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地膜种植技术。“一开始是半膜覆盖,遇到大旱不保水,太阳晒着,膜下的玉米叶子反倒拧了绳。”苏尚仁说。

  几代农技人员不断钻研、攻关,从“半膜”发展到“全膜”,再结合起垄沟播,甘肃人自主探索出“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并于2007年在全省推广。

  主持该技术主体研发的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介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道理简单,就是秋雨春用,在雨季过后田间起大小双垄,沟内播种作物,用地膜将耕地全覆盖,减少蒸发,保住土壤墒情。

  这一技术不仅能保墒、集雨,还能增光、增温,可以使降水利用率由40%—50%提高到70%以上;每毫米降水的粮食产量由不到1公斤增加到2.5公斤。

  新技术推广不容易。群众看着还是覆膜,抵触情绪大。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示范推广。看着沉甸甸的玉米棒,大家跃跃欲试,翻耕、起垄、铺地膜,倒茬的倒茬,试种的试种。

  苏尚仁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8年起,他将小麦改种成覆膜玉米、土豆,玉米亩产达到1800斤,年收入3万多元。

  如今,苏尚仁也成了土专家,他向记者“揭秘”:“玉米地里覆盖白膜,土豆地里覆盖黑地膜,因为土豆喜凉,黑膜下的土壤温度低1度,有利于它的生长。”

  种植结构变了,耕作方式变了。马莲村2014年实现了整村脱贫。驻村干部曹鑫说:“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地膜,不仅种玉米和土豆用,有些农民还尝试覆膜种植药材。”

  实践证明,这项技术投入低、产出高,能使粮食增产30%以上。到2015年,甘肃全省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1526万亩,覆盖了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的10个市州、50个县区,受益农户达178.34万户。如今,旱作农业区成为新的“粮食主产区”,从根本上改变了甘肃省旱作农业区的面貌。

  不只在甘肃,从全膜玉米到全膜马铃薯,再到全膜小麦,这一技术带动西北旱区农业迈进“全膜技术”时代。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