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禽疫苗被转让1000万元的背后
——北京农林科学院首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对科研创新的启示
□□本报记者李庆国芦晓春
近日,北京科技界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兽医专家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成为国内外第一个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这种水禽类疫病的灭活疫苗。日前,该疫苗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一类新兽药,这也是该院首次获得一类新兽药证书,标志着该院在组织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技术产品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作为一个地方农业科研院所,能在科技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实属不易。而记者了解到,该疫苗从取得病毒样本到获得兽药证书历时仅5年半,相比业内一般6-8年的时间,具有明显的时间和速度优势,这有力印证了近两年北京农林科学院在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上取得显著进展。
突发新疫情——
鸭业发展蒙受损失疫苗研制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鸭产业快速发展。据资料报道,我国鸭存栏数量达到了40亿只,产值约1450亿元,形成了鸭苗、鸭肉、鸭蛋、鸭绒等产业链,成为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而在2010年春季,一种以蛋鸭、种鸭产蛋骤然大幅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以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疫情开始爆发于我国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并以极快的速度向北方扩散,波及江苏、山东、河北和北京等主要蛋鸭养殖区。
“在疾病诊断和流行初期,行业内将此病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和‘鸭黄病毒病’等,2011年首届水禽疫病防控研讨会将该病统一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室主任刘月焕研究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这种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对北京鸭、樱桃谷鸭、金定鸭、麻鸭和康贝尔鸭等均有影响。疫情的扩散也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据专家统计,疫情暴发一年多的时间就造成约1.2亿只蛋鸭和1500万只肉鸭发病,令一些养鸭企业和养殖户十分痛心。
“每天都有鸭子染病死亡,我们心急如焚,欲哭无泪。”北京首农集团下属的北京金星鸭业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对企业的鸭产业链条带来了断裂的威胁。
疫情流行期间造成的种蛋荒和雏鸭荒,也给消费者带来了食品安全的隐患。2011年,有媒体曝光了北京市场上出现的北京烤鸭以次充好的现象,引发了社会极大关注。
企业和养殖户的焦虑加上消费者的忧
虑,让北京鸭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为了保护北京鸭产业的健康发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提出要在疫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尽快研究防治技术。作为院里的禽病专家,刘月焕“挂帅”组建研究团队,并与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开始了疫苗研制的艰难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