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的困与盼
——安徽合肥小庙镇农民创业状况调查

编者按
近年来,广大农民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下、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创业创新也面临着投入不足、场地难批、人才难觅、创业风险高等现实困难。跨越这些障碍,需要创业者自身的努力、坚持,政府和社会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张敏马杰本报记者杨丹丹
农民返乡创业带回了见识和资金,对地方环境、相关产业熟门熟路,也容易和当地群众沟通交流。
但是,农民返乡创业路上也要面对诸多困难,因为资金力量薄弱、技术培训欠缺,这些困难甚至直接决定其创业成败。记者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相继走访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创业者,倾听他们创业的困与盼。
“手里的这点钱远远不够”,盼多元化满足创业资金需求
现年44岁的高岗村人胡德年在创业的路上不停地“解惑”。17岁外出打工,之后在上海成立装修公司,攒下了百万家产。2012年,他回到老家,凭借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流转了400多亩土地。
胡德年说,创业前发现外地城市建设和小区开发都需要大量苗木,有利可图。他预算,总投资300万元就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苗木购买以及周转费用。真的踏进来,才发现自己太天真。平整土地、机械购买、人工工资、苗木补充等,很快就超出了预算,而且人工和管理费用还在逐年增加。如今,差不多投了400多万元,“最缺钱的时候,把房产和车全低价卖了,一家人就搬到果园旁边的板房里住。”
创业中期,被资金难倒的不止胡德年一个。北分路村一心要成为农场主的“60后”创业者葛传火也苦恼过,“以一平米不到7000块钱的价格卖了4套房,现在房价都涨到1.5万元了。”即便如此,葛传火还是不忘初心。
从部队转业回乡,葛传火流转了近1000亩地,发展水稻、小麦、畜牧、鱼塘、农庄等多种经营。农场的运转需要资金流,遇上周转困难时,他急得上火。他看到外地能拿流转的土地经营权去抵押贷款,跑到银行一问,才知暂时还没开展这种业务,迫不得已只能卖房救急。
相比之下,31岁的农民丁丁就很幸运。他创业选择了草莓种植,因为扩建大棚,要凑10万块钱,他找到了当地的财政所,在他人担保下拿到了一笔8万块钱的免息贷款。
“想创业得先有原始积累,手里没点钱不敢涉险。可真的进去了,才知道这点钱远远不够。”胡德年说,从田地里“掘金”要看长远效益,短期就是不停地砸钱。特别是在创业中期,资金如果周转困难的话,进亦忧,退亦忧。
“希望政府能够充分考虑创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更多贷款支持,降低贷款门槛或者减少限制流程,满足农村创业的多元资金需求。比如设立农民小微企业帮扶基金,作为农民创业的初创资金,或短期周转使用。”胡德年和葛传火的意见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