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华
“乱世藏金,盛世修史。”一本《农诗三百首》,精选两千五百年来农诗吟咏之佳作,荟萃五千余年农耕文化积淀之精华。一卷在手,悦读之余,思想联翩。
中华农耕文化传承的当代视野
当今中国,早已进入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递进的转型期,传统生产生活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改变,特别是农耕文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浪潮的到来,渐次消淡。当今时代,还有无再选编农诗的必要?于浩瀚诗海中从何处着眼?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之梦,必然要植根于中华农耕文化的沃土。《农诗300首》就立足于这个当今视野。
打开本书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作的序《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序言精辟地理析出“中华文明崇尚和谐的理念源于农耕生产的生动实践;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思想源于农耕生产的基础地位;中华文明家国担当的精神源于农耕生产的现实需要。”论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因农而生,因农而兴。”
沿着这个思路脉络,在此前的《农谚800句》、《中国农业通史》和本书的编撰中,领导、策划者和组织、选编者,都立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指示精神,以当今视野观照浩繁的涉农诗篇,选编时代新章。
承担此书组织、选编和出版工作的是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江苏省农委和中国农业出版社。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介绍说,农业部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韩长赋部长多次指导并欣然作序,张桃林副部长担任主编,并组织数十位专家历时一年精心编写而成。
著名文史专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莫砺峰教授评价此书“填补了我国诗歌选集在此方面的空白。”
一册《农诗300首》在手,给人一种农业发展的历史感和厚重感:水墨风格的荷花铺底,烘托了诗歌的阅读气氛,也更符合诗歌本身的文学意境;适当的留白和渐变色底图的搭配,让视觉上既丰富又不过于繁冗。烟灰色的选择,稳重又带着诗书气息,低饱和度的颜色更便于阅读。封面朴素典雅,背景色与正文呼应,正所谓“浓墨淡彩总相宜”。
中华绚烂农诗新吟的时代选读
五千余年农耕文化,两千多年农诗历史,于浩繁的涉农诗篇中,如何既集萃农诗之精华,又适应当代之需求,选编好这本前无古人的诗书?选编者精心筹划,精确选择,精准延伸,精当阐释,选出精粹,编出精彩。
该书精选的300多首农诗词,出自100余位诗人及《诗经》等5部经典历史文献,通过梳理和分析,编辑成6部分。其中以写实为主,直接描述“三农”生产生活的,归入农本、躬耕、民俗三部分;以山水田林为背景,突出写意的,归入情怀、品格、境界三部分。目录分类,煞费苦心,看似随意,实是对应当代。
每首诗从诗词原文、简明释义、古文今译、主题新读四个方面进行编排,力求兼具文学性、鉴赏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农诗以笔墨融情,寓意深刻,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等客观图景寄托亲农、乐农、爱农之情,进而演变和升华,读者从这些农诗词中可以感悟出新的寓意、美的情感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
《农诗300首》的编排,最具特色,也最需要下功夫的,是“主题新读”。把涉农古诗读出时代新意,读出今人情感,实在是大不易。然而,选编者们苦心研读,精心阐发,让人信服地读出时代的共谐。
在《农本·重农》章节中,对《诗经·周颂·丰年》诗的“释义”“今译”之后的“新读”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粮丰国强,粮安天下,‘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无粮不稳、无粮则乱’,足见粮食问题之至关重要……”对唐代李绅的《悯农》诗,是这样“新读”的:“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公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十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中央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农民告别数千年来压在自己身上的农业税……是实实在在的广大农民‘千年等一回’……是新的重农思想的真正体现。”
第二章《躬耕·劳作》中对《田家即事》 “新读”:“这首诗以老农一日耕事为中心,写耕田劳作时所见一幅田乌觅食的特写画面,老农的恻隐,‘食与田乌’……表现出老农的善良和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在当今社会,保护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读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底蕴。
再看第三章《民俗·习俗》对《田家杂兴》的“新读”:“这首诗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农人们的闲适、辛勤的生活,也反映了农人们生活的拮据和贫困,如农人因为离家经营一点小买卖,结果‘秋至黍苗黄,无人可刈获。’这首诗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农业必须实行专业化大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使大部分农民放心转移到二三产业,才能获更高收入,过更好生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思想深厚,内容丰硕,篇幅繁复的涉农古诗,既要读出时代新意,又不牵强附会,选编者们确是用足了心力。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副理事长潘学峰说,古诗新读,针对当今社会热点,尤其是农业发展政略等进行拓展延伸,研读出重农者的思考,也阐发出时代之感悟。
中华民族文化弘扬的现代寻求
文化是在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农诗300首》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体现和优秀民族文化弘扬的追求。
第四章《情怀·乡情》篇中,选读的唐代李益《行舟》吟里说:“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抒写游子思乡情怀,以悠闲之笔写出一段淡淡的乡愁,读来别有一番情韵。
从古至今,家庭是每一个游子魂牵梦萦的生命归宿,乡村是每一个漂泊者的心灵驿站。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外出务工者,永远也割不断农耕文化的根。乡愁,乡恋,便是这种人文情怀的永远的留驻,民族精神文化延绵的时代牵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这在第五章《品格》诸多诗选中犹有体现。唐代张潮的《采莲词》,塑造了一群采莲女团结互助搏击风浪的勇敢形象——“并著莲舟不畏风”。
美国教育家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采莲词》所讴歌的精诚团结,果敢坚毅战胜困厄的信心和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
同样是写品格,《正义》篇中所选的宋代王安石的《梅花》,通过赞赏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展示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魅力。对于激励世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面对困难永不言弃、奋发图强,不无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农诗300首》中,所选编的古诗蕴含的农耕文化的内核,也不乏这方面的揭示和体现。第六章《境界·和合》篇中,便有诗篇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多有警示和启示意义。
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吟道:“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迷人景象,那些被放生的鱼根本不会怕人,而且还追着人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我们要建设的不正是这样一种让人们“记得住”的“乡愁”么?
当然,历史地看,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农耕文明时代和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环境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必须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对它加以细心清洗和现代转换,才能使之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此,《农诗300首》从浩繁的涉农古诗中精心选编本身,就是落实习总书记“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具体践行。
由此也可以见出《农诗300首》编撰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选编者们,无论从时机的选择,内容的取舍,责任的担当,都不仅体现出当代“三农”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也展示出了当代共产党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的时代追求。
(作者系农民日报社编委、江苏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