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创新草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

绘图:石向阳
编者按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 “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等战略的快速推进,很多特色农产品作物已发展成为地方主要经济作物,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是,相应的防治方法、标准体系建设、监管体制机制等却远远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特色农产品量身定制一套质量安全管控措施,显得势在必行。
本报记者 朱海洋
浙江是草莓的主产省之一,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年产量10万吨。如何破解一轮又一轮的“草莓风波”?自去年起,浙江省从全产业链角度入手,为草莓质量安全管控,量身定制了一整套策略,形成“一品一策”,既可实现科学监管,又能让莓农有标可依。
用药推进农药登记编制“正负清单”
事实上,果蔬等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农药保驾护航,关键在于如何规范使用,从源头控制农药残留。“对草莓而言,一直都面临着合法登记用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现状。”浙江省农业厅质监处调研员虞轶俊开门见山说道。
按规定,作为特殊商品,农药在进入市场销售前,必须予以登记。然而过去五年中,我国农残标准尽管基本覆盖了大宗农产品,但对于许多小宗和特色作物来说,却是基本没有登记农药可用的状况,更别说与之对应的残留标准。
据调查,草莓主要病虫有10余种,生产常用药剂达80多种,但已登记药剂却只有14种,且多用于白粉病、灰霉病等的防治,而其它普遍危害的,诸如蓟马、粉虱等防治对象,至今尚无登记农药可用。
植保专家介绍,一方面缺乏合法登记用药,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指导,导致莓农在使用农药时,存在较大随意性,往往凭经验、凭感觉,或听从他人传授用药,甚至还随意混配农药、任意加大剂量、不注意用药间隔期,都为草莓生产埋下了巨大隐患。
浙江在加快推进特色作物农药登记的同时,组织开展草莓农药技术风险评估,联合省农科院质标所会同农产品检测、农药管理、植保、栽培等方面专家,制定出一套《大棚草莓主要病虫防治用药建议》。2015年,该份建议由浙江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印发,作为团体标准供协会成员使用,虽不是强制性,但至少让生产者有了科学的操作方案。
记者看到,用药建议共分三部分:主要病虫的农药建议、不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以及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其中,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关于主要病虫的农药建议部分,讲述得十分具体清晰,防治对象、适用农药、施用剂量、施用时期及方法、安全间隔期等,一目了然。
“这相当于是农药的正负清单,莓农按建议操作即可。”据虞轶俊介绍,为了便于农户理解,浙江专门编制了草莓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操作模式图,层层培训,用药建议发放到生产主体和种植户,做到全覆盖;还要求草莓农药经营建立经销台账、实名销售,严格按照用药建议推荐农药品种和实用技术,如建德市专门设立草莓用药专柜,规范了草莓农资经营,从源头防范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