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毒跑道”警示不作为也是一种“毒”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毒跑道”警示不作为也是一种“毒”
发布日期:2016-06-23 09:08:00  浏览次数:6

  萧海川(新华社记者)

  妥善处置“毒跑道”事件,要拿出勇气和魄力,摆脱推诿扯皮,打破部门与地域隔阂,填补制度漏洞 

  多地出现的疑似“毒跑道”事件,最近有了新进展。有媒体探访河北部分地市,发现诸多小作坊、小工厂利用电缆皮、旧轮胎等橡胶废料,生产用于铺设操场跑道的塑胶颗粒。公众此前对“毒跑道”的质疑,得到了部分证实。但是,对于这一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行业,人们不由诘问:为谋一时之利,连孩子的健康都可以不顾,这些人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吗?

  脏乱的环境、刺鼻的怪味、一堆堆来源不明的橡胶废料,却能生产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塑胶跑道原料。看上去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这样成为现实。公众对“毒跑道”的追问,并非肇始于这个夏天。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起,类似异味跑道、异味操场的社会事件就有20多起。从沿海到边疆,从特大城市到中小城市,“毒跑道”魔影不时闪现。

  “毒跑道”的重重隐患,不是一朝一夕埋下的。新华社6月13日的《五问“毒跑道”》一文指出,早在2003年,国内行业专家就发出了对聚氨酯跑道安全性的预警。十几年的时间,足以令一个孩童成长为少年,也足以让一个疱疹恶化为疮痈。

  更何况,“毒跑道”所使用的橡胶废料,向来名声不佳,屡屡曝出涉及公共安全的社会事件。废物利用本是好事一桩,但跨过安全底线、侵入到与人体亲密接触的领域,就无异于一种“毒物”。在从业者看来,掺入废料的多寡甚至成为相关企业是否有良心的指示器。

  一个积攒十几年的问题爆发了,伤害的不仅是相关学生的身体,更是维系社会人心的信任。正如一名家长所说,当孩子因跑道异味身体不适、连连呕吐时,自己为生活奋斗与打拼都失去了意义。

  “毒跑道”事件依然在发酵,公众的担忧并没有减弱。但审视事件前因后果,相关职能部门的反应让人失望至极。当大面积出现孩子因身体不适请假缺课,家长们联名质疑学校塑胶跑道安全性,职能部门应该答疑解惑、缓解不安。但现实是,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公共事件中,有些职能部门依然采用的是“挤牙膏”式的应对之策。

  在家长通过正常程序反映问题跑道情况时,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回应;当家长联合起来引发社会关注时,相关部门才组织进行问题跑道检测,承诺将铲除疑似“毒跑道”。最终揭露“毒跑道”生产窝点的,也是媒体而不是负有监管职责的职能部门。

  依靠公众监督、媒体倒逼来推动问题解决,说明一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到了何种地步。因此,“毒跑道”生产窝点被媒体挖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监管不够到位。这一系列事件折射出一些职能部门麻木、迟缓的作风令人发指。可见,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毒”。

  民生领域无小事,孩子健康比天大。十几年形成的问题,不能再用十几年来解决。妥善处置“毒跑道”事件,就要拿出勇气和魄力,摆脱推诿扯皮,打破部门与地域隔阂,填补制度漏洞。

  拷问监管,是因为公众依然怀抱着希望。“毒跑道”事件是长鸣的警钟,更应成为相关职能部门告别官僚作风的号角。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