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还居高不下的菜价在进入暑期之后一落千丈,就连往年热销的兰州高原夏菜都“跳水式”下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河期”。一时间,菜农、菜贩怨声不断,市民观望,政府“把脉”,让往年看似平淡的菜市场平添了几许波澜。(相关报道见6月22日《兰州日报》14版)
今年高原夏菜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很多菜农因收购价过低,甚至发生倾倒和弃收的现象,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实,这看起来触目惊心的一幕却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反应。根据市农委有关专家的解释,兰州菜价今年出现的所谓“跳水”,其实是蔬菜价格的理性回归过程,造成这次菜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国性蔬菜供应过剩;二是上市茬口出现集中拥挤。高原夏菜的销售终端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本地菜一般在五月中旬左右就会淡出市场,而这恰恰是榆中蔬菜大规模上市的时间,因此“北菜南运”很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但受年初低温天气影响,南方菜推迟上市,恰好与高原夏菜 “撞了车”;三是部分菜品品质未达收购要求。受早期低温影响,有些蔬菜生长过程中发生低温冻害。又因往年价格较好,菜农心理价位较高,有时为了等待行情错过了最佳收获期,菜品品质达不到商品要求;四是南方市场消费能力下降。由于南方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流动务工人员明显减少,市场消费能力下降,对我市高原夏菜外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农产品价格波动是正常的市场现象,这主要是源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而这个周期性又往往与市场需求和反应无法同步,因此,我们要客观看待这种周期性。只不过,面对菜贱伤农事件,确实让人难以接受,特别是难以让农民接受。而现在,菜价的周期性波动变得越来越短,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轮番上演,确实需要机制性调控手段来降低风险。
菜贱伤农再一次说明菜农在这条蔬菜产销链上处于最低端,风险最大也最为脆弱和获利最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根本原因还在于当前菜农组织生产方式还停留在小农生产阶段,面对强大的市场资本,难以掌握议价权。由于双方的地位不对等造成信息不对称,菜农的种植总是缺乏计划性,他们总是按照已经滞后的市场信息进行生产,甚至是盲目地跟风生产。因此,我们看到,围绕市场波动,菜农的选择总是单一的,甚至是缺乏理性的。
所以,要想让“菜贱伤农”的现象尽量不再发生,关键一点还是要改变当前农村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一方面,农村合作社必须升级为真正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改变农民单打独斗的局面,以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方式组织生产,壮大集体企业,延伸产业链,完善相关产业设施,降低市场风险,并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掌握市场议价权。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种植方式,将合作组织内成员的菜品按照保护价格进行收购,降低市场波动对生产和销售环节造成的风险。同时,政府部门要合理规划当地农产品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强化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市场建设、加快推行农业保险,建立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机制,为农产品和农民丰产丰收构筑安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