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大地推动农业绿色崛起
——江西开展“十大行动”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文洪瑛刘婉婷
粮食外调量常年保持100亿斤、商品率达6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江西,这个让南宋词人辛弃疾写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丽之域,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决心立足优势,续写农业大省的责任与担当。
何为江西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年初在江西视察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破题之后,一场绿色生态农业的变革应运而生。
5月初,江西省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启动会在新余市召开,副省长尹建业在会上提出:“要用5到10年时间实现江西绿色生态农业大发展、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的绿色崛起。”至此,“十大行动”从农业规划上升为省级战略。
江西省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即:开展绿色生态产业标准化建设行动、“三品一标”农产品推进行动、绿色生态品牌建设行动、化肥零增长行动、农药零增长行动、养殖污染防治行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行动、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行动、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农业资源保护行动。条条铿锵,赣鄱大地上守护生态的号角已经吹响。
定标准:绿色农业怎么赚钱?
在江西,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田间小径,放眼望去,尽是连绵不绝的绿。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二,这是大自然赋予江西得天独厚的财富。
保护这一片青山绿水,江西人视为己任。十大行动中提到:要加快修订符合江西实际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标准,示范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进农业生产规范化,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2825万亩,促进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
“过去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首要任务是抓产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指导我们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供给。群众的需求就是食品安全,要产量、质量一起抓。”江西省环保站副站长余进祥说,关键要给农民定下如何种地的标准。
用高标准的环保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能否盈利?新余市的种植大户李细牙颇有信心。他的仙女湖生态葡萄园已经建成快5年了,从规划的第一天,李细牙就决定全部采用环境友好型设备: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一方面节水、节肥,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悬挂式物理驱虫灯,一盏百余元,可以管理10亩地,22盏灯就是整个园区的驱虫成本。“采摘的游客一看这样的环境,自然对我的葡萄质量有信心,价格高一点也能接受。”园区一共种植了18个品种,实现了错峰成熟,游人不断。
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能否双赢,不是所有人都像李细牙这样笃定。养鱼大户李豫章是真正经历了才心服口服。2012年江西省出台渔业条例,提出在开放性水体不得使用无机肥、有机肥和生物复合肥等肥水养鱼。这可把老李逼急了,他承包了瑶湖、陈家湖、芳湖等好几处水域,不让用肥,怎么做生意?他几次到省里要说法,让时任渔业局局长的官少飞印象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