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农资监管的三项策略
加强农资监管,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周喜应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到农业“供给侧改革”,并进一步指出,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指明了今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思路。
近些年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体看来,问题不少。土壤、水等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部分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不能适应广大民众对健康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减弱,农业内外部压力增大,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生产端的供给入手,对症下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更是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将极大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和竞争力的增强,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满足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和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简单说,就是使农业生产更加符合市场,更加适应消费,更加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使生产和消费两端,以及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两方面都能够得到好处。改革就是进行创新,淘汰落后的生产模式,从农业生产的各个要素改起,为广大民众提供放心、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农资是很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绿色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系重大。加强农资监管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1、农资行业面临挑战与压力。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功能,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由于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问题,消费不好的供给过盛,消费需要的又供给不足。因此,农业供给侧必须改革,要实现适销对路和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势必对农资行业带来较大的压力,也必将为农资企业迎来创新机遇与挑战。另外,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有效实施,对农资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必须提高农资产品的质量,生产新型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资产品。农作物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将大量减少低端农资产品,诸如高效复合肥、高效低毒农药等安全经济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农资产品将大受欢迎,且需求量会大幅增加。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资企业必须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加速开发高技术产品。还要积极拓展业务,延伸农资服务市场,提高农化服务水平,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运用“产品+服务”的生产经营模式,赢得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