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记者手记:农村里新来的“麦田创客”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记者手记:农村里新来的“麦田创客”
发布日期:2016-06-06 16:18:00  浏览次数:11

  新华社郑州6月6日电题:记者手记:农村里新来的“麦田创客”

  新华社记者 宋晓东

  当夕阳抛洒出最后一抹光彩,红彤彤的天际,金澄澄的麦地,丰收的中原便成了一幅调抹不开的油画,浓重的色彩娇艳欲滴。田埂边,眼望麦地丰收的情景,29岁的王灵光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风投、众筹、IT……印象中,“创业”总要和这些“高大上”的词汇相联系,创业者总是在摩登写字楼里喝着咖啡,敲击电脑。而在河南,却有这么一群和王灵光一样的年轻人,高学历、高知识的他们放弃城市中的生活,回到麦田里端起大碗茶,开拓一片新天地,他们就是“麦田创客”。

  2010年7月,当时还是河南农业大学1名学生的王灵光,不顾家人反对,在漯河市郾城区流转200亩地,建立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基地,成立了合作社,开始农村创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回家种地还夸口说创业,可我坚信农民绝不是刨坑种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躬耕于田间地头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最先进的生产力,农村是创业的新蓝海。”王灵光说。

  6年时间里,在王灵光的带领下,合作社不仅流转土地超过万亩,还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生产的“一条龙”,和高产农业科技研究、应用与推广的“全链条”。王灵光推出的“农业技术外包”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技术与资金的优势互补,成为规模农业规划种植和运营服务专家。

  “麦田创客”不仅是麦田里的一道“新景观”,有文化、懂技术、学习快的高知识分子走进麦田,实实在在地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

  河南省社旗县郝寨镇“80后”女大学生唐道丽,放弃外企月收入过万元的工作,回到老家办起了农业合作社。郝寨镇土壤贫瘠,土层薄存不住墒,加上灌溉不便,一直以来农民都是望天收。为提高产量,唐道丽向专家请教、去外地学习,引入了小麦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机和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产量翻了近1倍,2015年亩产达到1200斤。

  “黄毛丫头”种地赢了“老把式”。60多岁的老农民白国庆输得心服口服。唐道丽说:“农业的发展潜力无限,农业的每一点进步都将带来社会的飞跃,在农村创业挑战无穷、机遇无限。”

  “我不光是1个农民,更是1个农商,1个有商业头脑的农民。”这是何三杰对自己的定位。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何三杰放弃保研,回到老家河南夏邑承包200多亩地,做起了农民。在农村创业的两年时间里,何三杰看到农业和农民的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认同,更是一种职业认同,而这种认同汇集的力量,将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强动力。”何三杰说。

  当初逃离土地的大学生们,如今成了回归土地的农民CEO。在中原大地,农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钟情的创业新蓝海,而“麦田创客”们也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的生力军。  “看到成片的麦地,我心里头就有说不出的兴奋。只要用心去干,土地就是我最大的舞台。”王灵光说。(完)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