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生产成本,确保质量安全——
蔬菜产业两大瓶颈亟待突破
编者按
随着气温升高,又到了蔬菜生产的旺季,种植结构调整的新要求也让更多农民的目光从种粮转向种菜。蔬菜生产既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又关系到市民的“菜篮子”,如何做到提质增效、补齐短板、均衡供应?科研院所有“高精尖”,“土专家”也有好办法,本期为您一一介绍。
本报记者 吕兵兵
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名蔬菜产业从业者在山东省济南市舜耕国际会展中心相聚,商讨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探寻蔬菜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会场内外,有关蔬菜生产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等,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这里是第四届中国蔬菜产业大会的会场。5月19日到20日,由中国蔬菜协会、山东省农业厅联合主办的2016年中国蔬菜产业大会在此举办。会上,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张仲秋介绍,近年来,我国蔬菜生产持续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3亿亩以上,年产量在7亿吨以上,2015年蔬菜生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约占10% 左右。但蔬菜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看产业降成本、保安全成紧迫任务
来自山东省昌乐县的庵上湖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继斌说:“种菜是个精细活,不下功夫伺候不了,再加上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较多,因此生产成本较高。在蔬菜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和投入品成本占很大部分。我这次来参会,就是为了找降低成本的办法。”
“而且农药、化肥容易出现使用过多或不规范使用的情况,导致近年来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蔬菜协会会长薛亮说,“生产成本过高,质量安全难保,成为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两个主要瓶颈,如何‘降成本、保安全’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张仲秋坦言,近年来,蔬菜价格年季间、季节间价格波动时有发生,也多次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这就需要在推动蔬菜产品均衡供给的同时,着力降低蔬菜生产成本。“十三五”时期,蔬菜生产要以降成本、补短板为主。特别是在当前农产品价格下行的情况下,要着力在调整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促进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同时,蔬菜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全国蔬菜农业残留年度例行检测合格率已连续8年保持在96%以上,但由于蔬菜生产以分散农户为主,且品种多、种植和栽培方式多变,局部地区部分品种蔬菜质量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如何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是事关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