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长期流转,如何精准确权,且看广州寮采村的探索——
调利不调地确权更确利
本报记者 付伟
眼下的寮采村,正处于一种莫名的“亢奋”之中。5月,广东省深化农村改革现场会选址在这个偏居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一隅的村庄召开。之所以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将寮采村作为展示样板和解剖案例,除了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相中了寮采村“土地集约—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蝶变”三部曲。
对于在土地流转上先行一步的寮采村来说,高度集约的土地利用状况,的确是土地确权这把“手术刀”曾经面临的最大挑战。“合则两美,分则两伤。”寮采村村委委员萧伟健说,现在村民都明白了,确权非但不是要让土地流转去吃“回头草”,而是让大家能在集约经营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1、从土地流转中找到村庄发展的“新灵感”
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个邻居,对寮采村民来说,“飞翔”似乎触手可及。不过,一度残酷的现实却是,任凭每天几百架飞机从头顶掠过,这个6000多人村庄的集体经济却长期捉襟见肘,村民收入始终徘徊不前,无论如何“扑腾”,也难以舞出“一飞冲天”的优美姿态。
转机出现在2000年左右。当时,一家大型花卉种植企业相中了寮采村的风水宝地。彼时,土地零碎化与种粮低效化,正在让寮采村的土地经历着效益与价值的双重低谷。于是,面对对方伸出的橄榄枝,特别是每年每亩800~1000元的不菲租金,很多村民都动了心。也是从那时起,“土地流转”从一个陌生词汇逐步成为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政策术语。
“那时的流转收益虽然没有现在丰厚,最高每年每亩1200元封顶,但已经能够让村民看到土地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萧伟健说,而今,寮采村土地流转收益的最新行情已是平均每年每亩1500元,“每三年调整一次,每次每亩再增加300元;同时,根据白云区政策,连片100亩以上的流转土地每亩还可以获得补贴200元。”历经十来年打磨,至2014年确权工作正式启动前,土地流转在寮采村已经成为常态。除了少数村民自愿耕种和分布过于零碎的边角土地之外,村庄大部分耕地通过流转,变身成为大型花卉、苗木、蔬果等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而对于寮采村干部来说,他们更是从土地流转中找到了村庄发展的“新灵感”。“既然耕地可以流转,那么村里的建设用地也可以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进行统筹开发。”萧伟健告诉记者,2010年初,寮采村通过整合集体建设用地,采取村社集体入股、村民自愿筹资入股等方式,依托广东2号绿道和流溪河沿岸风光,建设了“世外桃源”休闲度假村,由企业统一经营。4年后,寮采村被认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游客数量从11万人次增长到90万人次,集体收入也从16万元猛涨到了 125万元。
也正是在2014年,寮采村被白云区列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村。“当时就是看中了寮采村发展的良好势头。”白云区农林局发展计划与经营管理科欧帆介绍。寮采村也不负众望,用了短短一年时间便已经完成了村级层面的各项工作,“现在只等国土红线划定,就可以登记颁证了。”
不过,在具体负责确权工作的萧伟健看来,虽然确权进度总体没有延迟,但个中插曲也不是首首都是悦耳动听。 “刚开始确权,有村民便开始嘀咕:是不是要把统一流转的土地再收回来分给每家每户?”萧伟健说,这样的想法在政策上自然没有根据,即便在村民中间,也没有多大市场,“谁都知道,只有将地合在一起搞规模经营、高效农业、休闲旅游,村民的利益才能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