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与环境友好互促双赢
——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行动综述
本报记者焦宏
“湖广熟,天下足”,地跨湘鄂两省的洞庭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而这昔日的美誉,在发展中却成为沉重的包袱:生产方式粗放的畜禽水产养殖业给洞庭湖区造成了沉重的环保压力,湖区流域养殖业的污染治理摆上各级政府的案头。
“必须转方式调结构,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以产业转型促进生态发展,实现洞庭湖区环境友好的养殖业新格局。”从中央到地方,畜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在洞庭湖流域吹响,处在核心区的湖南省岳阳县、津市市、郝山区和湖北松滋市等县市率先行动,打响了治理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的战役。
建设“米袋子”和“菜篮子”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给湖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沉重压力
洞庭湖区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动物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多年来,建设“米袋子”和发展“菜篮子”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洞庭湖区污染源的重要来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湖南省96.7%的国土面积属洞庭湖水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湖’。”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说。
洞庭湖区是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米袋子”“菜篮子”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份额大,粮食占1/3,肉类占1/4、水产品占1/2,担负着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供应的重大责任。
因岳阳楼而闻名天下的岳阳市,地处湘北,濒临洞庭湖,该市所辖的岳阳县是全国生猪百强县和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4%。近年来,畜禽水产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养殖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但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也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
作为传统的养殖业大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县养殖产业“低、小、散”,单体养殖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岳阳县畜牧水产局局长柳卫平说,全县年出栏3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户有3564个,分散在全县14个乡镇。有些养殖场存在直排现象,少数业主实施投饵投肥,有3.37万亩精养鱼池出现轻度养殖污染,有2.1万亩湖泊、水库水质富营养化。
同样,湖北省荆州市公安、洪湖、监利、石首、松滋、江陵、荆州区、沙市区等8个县(市、区),全部位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该区域畜牧业以生猪、家禽为主,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492.6万头,占全省生猪出栏的1/10,位居全省第四。其中松滋、公安、监利是生猪调出大县。
“养殖总量大、密度高,加之湖区水网交错、地下水位高,一些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养殖废弃物渗入地下水、流入洞庭湖,给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压力。”袁延文说。
而粪污处理难度加大,资源化利用能力不足是洞庭湖区养殖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据估算,松滋市每年产生畜禽粪便168万吨左右。由于人工及运输成本增加,普通农田使用畜禽粪尿、沼渣沼液相对减少,一些未经治理的畜禽场容易形成污水渗漏,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很多养殖场重生产轻环保,对粪污处理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普遍不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局部养殖污染投诉事件逐年增加。
保障洞庭湖的生态功能,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今年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启动了包括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湖围网养殖清理在内的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湖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周边水土净美、养殖环境优美、畜产品安全味美的“三美”湖北绿色畜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