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大的数量,光靠一个个家庭承担,确有压力。“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层社区养老,如何避免搞3个月就歇菜?民营机构发展养老还要爬过几道坎?如何在提供优质服务与实现商业价值之间找好平衡点?医养结合只是医院加养老院吗?……记者深入一线进行调研,以一个农村社区、一家民营养老机构为样本,探索社会化养老面临的问题、应对的办法。
华丰村不鼓励所有的老人来食堂免费吃饭。
这个地处浙江省海宁市的村落,每4个村民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村党委副书记殷国华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我们村1000多位老人,要是每个老人都来免费吃,3个月,就把村集体一年的钱吃空了。只管3个月,这叫养老吗?”
富了也得精打细算,养老不能只搞仨月
华丰村养老不能只搞3个月、3年,起码得30年办下去。
村东头,残疾卧床的王阿婆每天有人送饭上门,西红柿炒鸡蛋、青菜油豆腐、红烧肉,不花一分钱;而村西头的朱婆婆,子女在家、身体硬朗,自家做饭吃就很好。
“要想可持续,就得低成本、有区分。一餐饭,对于普通老人,一荤一素我们收你8块钱,但是困难老人就免费;子女都在家的,身体很好的,不建议你订餐;独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我们免费送餐上门。说白了,养老不能养懒。”村党委书记朱张金说出了养老账本背后的道道儿。
为了节约成本,华丰村没有自办食堂。
一开始也动了心思,可村子里算了算,要是办个食堂,怎么着得有一个厨师、一个打下手的,设施得新建,还要严格控制消毒卫生,一年弄下来,至少要多花20多万。数了数空巢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殷国华皱了皱眉头:“需要吃饭的老人也不多,如果这样搞,太费钱了。”华丰村和附近的企业、单位的食堂搭伙,老人吃得挺好,村里也省下了钱。
省钱的门道还有很多,请来老村长、老妇女主任继续发挥余热,发动党员、团员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反正在人手花费上,怎么节俭怎么来。
人均收入3万多元,去年村集体收入220多万元,怎么这个富裕村子花起钱来如此小气?朱张金说:“养老,一是钱要花在刀刃上,二是光靠投钱也不是长久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