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的庄园经济效益逐步显现,老父亲的观念也一步步得到扭转。本报记者黄广华贾凌煜摄
这是两个人的返乡故事。
齐鲁晚报记者黄广华贾凌煜万兵实习生熊瑜
以前单位刷卡吃饭现在事事自己张罗
老父亲上次见到张国华,已经有段日子了。5月6日下午3点,张国华从青岛回来,没回家,而是径直去了山下小木屋。匆匆吃完从镇上买来的水饺,他就为第二天接着出去学习做准备。
“都说行万里路,我只今年就过这个数了。”张国华是五康轩现代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15年初,他和四个小伙伴一起创立了这家公司。包下2 0 0 0 亩山地,取名“郭里庄园”,以林业为主,辅以经济农作物,至今已投入四五百万,预计2018年会有收益。
由于前期投入大,张国华压力也大,忙起来一天只睡4个多小时。春节过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去上海、贵州、深圳、北京、新疆等地,拜访专家,对接业务。
这一切都是张国华自找的。1980年出生的他,2001年从山东政法学院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6年辅导员,2007年,他折腾着去考了任城监狱的狱警,一干8年。去年他又不安分了,2015年初,他被单位派往北京参加培训,其间到一位大姐承包的山里游玩。2万多亩的地界,没有食堂,没有酒店,自己种菜吃,完全自给自足。只住了两天,他就感叹,“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啊!”
回到家,张国华找四个小伙伴一商量,包下了郭里镇的这个山头。说干就干,他连公务员也辞了。离开单位的日子,原本规律的生活突然一团糟。“以前都是单位刷卡吃饭,现在鸡蛋要自己煎,面条要自己下。”张国华说,在单位到点领工资,什么事都靠组织,现在自己成了别人的“组织”,得想着给员工发工资,刚离开体制的头几个月,还真有点儿难适应。
种毛豆赔了40万元全国各地去取经
扔掉“铁饭碗”返乡创业,家里老人也极力反对,而更大的挫折还在后头。
2015年7月,庄园里的毛豆熟了。张国华原以为能挣100万,够年底各项开支。然而,毛豆的最佳采摘期只有三天,任务重时间紧,却一时招不来采摘工人。开的人工费一直涨,幸亏镇里安排各个村大喇叭广播,才凑齐人手。那几天,张国华在地里一待一天,晒得皮脱了好几层,饶是如此辛苦,最后一盘算,还赔了40万元。
事后,几个合伙人反思,有管理问题,有天气原因,还有重要一点,五人中有四个都是城里长大的孩子,脚上没沾过泥。“那段时间,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没了活路。”张国华回忆,当时不愿意出门,一度抑郁了。最后他接受妻子建议,出去学习。从北往南,从东到西,拜访了无数专家,参加了无数培训,对行业有了新的认识,也摸索出不少招。
于是,做果树认养、草鞋农耕、国学夏令营、星星诵诗会,举办青少年植树活动,成立济宁市青少年绿色联盟……经过一年多努力,公司有了起色,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郭里庄园逐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