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新
几天前,侄子参加了本地区一所民办初中学校组织的“小升初”选拔考试。这所民办初中,在本地名气最大。几天后,看到侄子在实验班名单上“榜上有名”,我哥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就在前几天,在一次生日聚会上见他时,还是一脸愁容。我儿子刚上初一,去年和侄子一样,也为了“小升初”而辛苦奔波。
每年上学期开学后不久,本市教育部门都会对“小升初”工作做出安排,要求各初中学校按照“免费就近、分类招生、分级管理”原则进行招生,并规定,任何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试,不得编重点班、特长班、实验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本地有几所公办初中,但因为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家长都不愿孩子在这些学校就读。家长都希望孩子到城里那些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较高的民办初中上学。民办初中学费不菲,一年最少要三万元,被人们戏称为“贵族学校”。即便如此,这些学校也不愁生源。每年九月新学期开学时,初一新生班都有几十个,每个班都有七十多个孩子,把教室坐得满满当当的。而且,要进这些学校绝非易事。考试内容大多是书本外的东西,要考小学奥数和英语等知识,光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
从每年下学期开始,学校鼓励小学毕业班学生,报考城里的初中学校,报考费为100元。儿子班上有不少同学报了好几所学校。为考出好成绩,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各种小升初冲刺培训班。
去年5月1日,上午是城里收费最贵的民办初中“小升初”的考试日。由于我家里距考场有较远,我们起了大早。到了县城后,还需转乘公交,最后干脆拦了一辆出租车去考场。快到考点时,迎接我们的是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当天上午,数千小学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陆续到达考点,走进考场,迎接各种试题的考验。考场外,家长们一边焦急地等待孩子们出来,一边谈论着和考试有关的话题。有家长一口气为孩子报了五六个学校,上午这边考了试,下午和明天还要接着考。有的家长听了,发出孩子太辛苦的感慨。有的家长接话说:“孩子确实辛苦,
但又没办法。如果所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条件都一样,谁又愿意这样折腾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