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更加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要求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甘肃脱贫攻坚的任务尤为艰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和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总之,脱贫攻坚所要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身处这场伟大战役一线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我们该如何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如何带领当地的贫困群众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我认为,贫困山区要实现脱贫攻坚,必须因地制宜,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掘当地特色产业的优势,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出产。此外,要积极探索打造股份制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抱团发展,扩大产业的经营规模,从而闯出一条持续稳定发展的路子。
对于上述思考,我们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驻村帮扶工作队在临夏州永靖县关山乡开展驻村帮扶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了探索实践。关山乡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受自然条件所限,当地农民种植的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产量少、效益低,很难靠种地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自从2010年以来,当地积极适应自身自然条件,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和鼓励村民们种植百合。百合具有喜阴、耐高寒等特点,在永靖县关山乡种植的百合,不仅个大、味甜、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品质优势明显,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是,当地的百合种植户辛辛苦苦种植的百合却面连着卖不上好价钱的尴尬局面——因为当地百合种植都是各家各户零散种植、单独销售,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每到百合采收季节,他们只能将百合低价出售,甚至有时处于遇到经销商故意压价收购的被动境地。反观百合经销商,他们在将百合简单加工后,贮于冷库3~4个月,待到春节就以高价卖出,其所获利润往往高于农民种植百合三至四年百合的利润。于是,百合年年增产不增收的难题,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民发展百合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对此,我们深入调研分析,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个体在市场中“单打独斗”,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且其受自身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生产安排和经营决策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二是当地百合生产、销售中的组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不具备储存百合冷库的条件,导致种植户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定价权。单个家庭限于产量和成本等因素,只能完成前期种植、生产,无法从事后期加工等处于产业链后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所以只能被动的接受经销商的定价、甚至压价。三是土地零散不集中,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关山乡由于地形地势的限制,农民分到户的土地地块往往不是很集中,对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带来了许多制约。特别是农机使用有时限性,虽然国家对农机具购买的财政补贴已达到50%,但如果每家都购买同一种农机,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无形中增加了单个农户的生产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需要联合起来,探索建立由贫困农民参加的股份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能统一安排生产、购买农机等农资、设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改变自身在市场交换中的被动地位。
我们认为,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成立股份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一是成立百合种植、销售合作社已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把推行农民专业合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各种惠农措施相继出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把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1+17”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方案,要求因户施策、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借此利好机会,贫困农村可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整合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以社或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
二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深远意义。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单打独斗的百合种植户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兴经济主体。可以改变过去一家一户盲目种植、单独经营,在应对资金、技术、信息、抗风险能力、价格波动等诸多方面的被动困难局面,提高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化程度。其次,在产业发展上,种植百合的农民迫切需要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类信息服务,做好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再次,从长远看,百合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社可以承载农民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长期可持续良性发展。
三是成立百合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土地集中流转,统一安排生产,扩大经营规模。实现统一生产,就可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实行集中统一采购,既能把住产品的质量关,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通过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培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
四是百合专业合作社可以统一组织专业化的贮存销售,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合作社通过将单个家庭小规模种植经营联合起来,可以随时了解市场动向,把握市场行情,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百合专业合作社可以确保农户增产增收。规模化的种植,产业化运作,外加电商助力,形成“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畅通百合销售渠道,可帮助农户实现百合种植的利益最大化。
永靖县关山乡徐家湾村具有种植百合,发展百合产业的优势。目前,基于这些思考,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已在关山乡政府援建450吨优质百合冷库,当地正依托关山乡创建优质百合核心示范区和兰州百合的品牌优势,按照“合作社+农户+品牌优势”的产业模式,用全新的观念,在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现代农业大潮中,探索一条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系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驻永靖县关山乡徐家湾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甘肃脱贫攻坚的任务尤为艰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和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总之,脱贫攻坚所要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身处这场伟大战役一线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我们该如何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如何带领当地的贫困群众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我认为,贫困山区要实现脱贫攻坚,必须因地制宜,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掘当地特色产业的优势,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出产。此外,要积极探索打造股份制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抱团发展,扩大产业的经营规模,从而闯出一条持续稳定发展的路子。
对于上述思考,我们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驻村帮扶工作队在临夏州永靖县关山乡开展驻村帮扶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了探索实践。关山乡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受自然条件所限,当地农民种植的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产量少、效益低,很难靠种地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自从2010年以来,当地积极适应自身自然条件,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和鼓励村民们种植百合。百合具有喜阴、耐高寒等特点,在永靖县关山乡种植的百合,不仅个大、味甜、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品质优势明显,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是,当地的百合种植户辛辛苦苦种植的百合却面连着卖不上好价钱的尴尬局面——因为当地百合种植都是各家各户零散种植、单独销售,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每到百合采收季节,他们只能将百合低价出售,甚至有时处于遇到经销商故意压价收购的被动境地。反观百合经销商,他们在将百合简单加工后,贮于冷库3~4个月,待到春节就以高价卖出,其所获利润往往高于农民种植百合三至四年百合的利润。于是,百合年年增产不增收的难题,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民发展百合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对此,我们深入调研分析,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个体在市场中“单打独斗”,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且其受自身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生产安排和经营决策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二是当地百合生产、销售中的组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不具备储存百合冷库的条件,导致种植户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定价权。单个家庭限于产量和成本等因素,只能完成前期种植、生产,无法从事后期加工等处于产业链后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所以只能被动的接受经销商的定价、甚至压价。三是土地零散不集中,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关山乡由于地形地势的限制,农民分到户的土地地块往往不是很集中,对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带来了许多制约。特别是农机使用有时限性,虽然国家对农机具购买的财政补贴已达到50%,但如果每家都购买同一种农机,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无形中增加了单个农户的生产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需要联合起来,探索建立由贫困农民参加的股份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能统一安排生产、购买农机等农资、设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改变自身在市场交换中的被动地位。
我们认为,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成立股份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一是成立百合种植、销售合作社已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把推行农民专业合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各种惠农措施相继出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把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1+17”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方案,要求因户施策、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借此利好机会,贫困农村可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整合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以社或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
二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深远意义。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单打独斗的百合种植户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兴经济主体。可以改变过去一家一户盲目种植、单独经营,在应对资金、技术、信息、抗风险能力、价格波动等诸多方面的被动困难局面,提高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化程度。其次,在产业发展上,种植百合的农民迫切需要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类信息服务,做好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再次,从长远看,百合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社可以承载农民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长期可持续良性发展。
三是成立百合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土地集中流转,统一安排生产,扩大经营规模。实现统一生产,就可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实行集中统一采购,既能把住产品的质量关,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通过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培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
四是百合专业合作社可以统一组织专业化的贮存销售,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合作社通过将单个家庭小规模种植经营联合起来,可以随时了解市场动向,把握市场行情,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百合专业合作社可以确保农户增产增收。规模化的种植,产业化运作,外加电商助力,形成“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畅通百合销售渠道,可帮助农户实现百合种植的利益最大化。
永靖县关山乡徐家湾村具有种植百合,发展百合产业的优势。目前,基于这些思考,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已在关山乡政府援建450吨优质百合冷库,当地正依托关山乡创建优质百合核心示范区和兰州百合的品牌优势,按照“合作社+农户+品牌优势”的产业模式,用全新的观念,在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现代农业大潮中,探索一条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系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驻永靖县关山乡徐家湾村帮扶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