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不能急于求成,为了城镇化率的虚名与政绩,只求土地、户口城镇化,盲目圈地盖房,忽视人的城镇化。对不愿放弃土地与宅基地而进城的农民,务必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引导其科学致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城镇化必须循序渐进、以人为本,对进城农民与原居民平等赋权,帮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切实防止农民“被进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关于“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的占11.83%、“比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 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也就是说,约有一半农民不想进城。另外,66.1%的农民选择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
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比2015年提高约4个百分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在 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引导农民进城、提高城镇化率的积极意义毋庸赘言,不过,相关调查却显示有半数被访农民不愿进城,这既与农民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正在完善有关,也与有些农民担心失去土地后的生活相关。
其实,城镇化并不是农民进城这么简单的问题。不愿进城或进城打工后选择到一定年龄返乡,自有他们的道理。农民在农村有宅基地与承包地,农忙时在家劳动,农闲时出外打工,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郊地区也逐渐被纳入城市的管辖范围,有的地方还鼓励城郊农民放弃宅基地与承包的土地进城。但是,农民担心失去土地后又缺乏在城市谋生的技能,会成为城市贫民。加之,个别地方盲目推进城镇化、赶农民上楼和进城的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却跟不上,进城农民难享市民待遇,生活状况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