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项目,重在精准布局,因地制宜,要考虑区域农业资源的各种因素和特点。湘西龙山县石羔镇中南村和恩施来凤县隔着一条小河。2002年,农业部选址这里兴建龙山县农科所生态示范园,辐射带动两县农业发展,如今仍承担着每年40到50个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任务。图为龙山县农科所生态农业示范园。
良种是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从武陵山区的实际出发,农业部扶贫联络工作组狠抓了优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鱼种鱼苗等八大品种的良种化。帮助地方引进、培育、推广了种养技术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图为湘西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农民石宗兵展示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里耶脐橙。
湘西州花垣县麻栗场镇麻栗场村苗族村民石大娘姊妹俩赶集卖自家产的蔬菜,一大早就赚了60多元,脸上堆满了笑容。
恩施州来凤县黄柏村1200亩藤茶基地不单成就了一个茶产业,还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图为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金祈藤茶示范种植园游览。当地农民介绍,随着春暖花开,游客会更多。
山水相连、民俗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连绵起伏的武陵山脉,宛如一条绿色纽带,串起鄂湘渝黔四省市,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是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定点扶贫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农业部践行脱贫攻坚使命的重要举措。三十年来,农业部举全部之力,力保恩施、湘西脱贫攻坚如期实现蓝图和愿景。
恩施有丰富独特的生态、民俗、特色产业旅游资源。扶贫联络工作组建议,茶产业提质增效应该在打好生态牌、富硒牌、土苗文化牌上做文章,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图为恩施州利川市毛坝镇高山茶园景象。
黄牛是湘西的农业支柱产业,当地开展公司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农户只需根据公司订单进行“定养”,养一头牛就可以获得5000元的收入。图为湘西永顺县羊峰山军兴牧业牧场。
扶贫联络工作组因势利导,从2006年起实施湘西黑猪原种场建设项目,将其从传统农业项目发展成为有市场潜力的富民产业。图为古丈县牛角山湘西黑跑猪养殖场养殖户赶着黑猪去运动。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毛坝镇楠木村家庭农场主田云奇过年杀了六头黑猪,腌制腊肉招待朋友,他指着头顶腊肉说,这只是三分之一。记者就此采访恩施州州长刘芳震时,他介绍,恩施农民收入增速全省第一,银行存款增速全省第二,实现脱贫底气足。
本网记者 简承渊/文 戴军/摄
巍巍武陵山,绵延八百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将此地描绘成一片世外桃源。然而,过去1000多年里,武陵山区却一直与贫困相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最大的短板是农村贫困人口。
198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将武陵山区定为全国贫困片之一,予以重点扶持。
“武陵山区的恩施和湘西两州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战场。”1986年,农业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担负起了帮助武陵山区核心贫困区恩施、湘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并许下“农民不脱贫,帮扶不脱钩”的铿锵承诺。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30年来,农业部调动全系统力量,创新工作机制,多方筹措资源,选派优秀干部,提高定点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度。扶贫联络工作组真挂实下、真抓实干、真锤实炼,与武陵山区贫困群众交朋友、结穷亲,与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真正瞄准贫困户,把改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性工作,源源不断地送政策、送理念、给项目、扶产业、招才智,实打实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发展特色产业,让其成为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30年来,农业部在恩施、湘西两州援建实施了山羊、黄牛、鱼苗鱼种、草种基地、天然草场保护与改良、动物防疫体系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茶叶、烟叶、蔬菜、生猪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板块显现,特色农业已经开花结果,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张蓝图绘长远,一茬接着一茬干。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举全部之力,整合全系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支持定点扶贫地区脱贫攻坚。”2016年农历正月十四,农业部猴年首个京外会议放到了武陵山区。在恩施州召开的农业部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再次对恩施、湘西两州的老百姓作出铿锵承诺:5年助力攻坚,5年力度不减。他强调,脱贫攻坚要以人为核心,要坚持以贫困户贫困人口为本,创设针对性、个体化的帮扶政策,确保措施到村到户到人,尽快让他们脱贫致富,同步迈入小康。
二月底,记者来到恩施、湘西两州进行实地采访,发现这里很多地方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所见所闻,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