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王丰、张程)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昨天下午(11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表示,金融扶贫、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是今后扶贫工作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增强,但是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目前我国仍有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9%。
在谈到十三五期间全国人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举措时,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表示,未来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张晓山:一是要坚持把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
二是金融扶贫,也就是在扶贫工作中怎么样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的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的贷款规模,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三是扶贫开发要和加大当地的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促进当地的社会事业发展相衔接。
目前,我国扶贫开发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协调机制不完善,资金不足,渠道分散,多头管理等等问题。张晓山表示,扶贫开发工作,最终要靠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取得胜利。未来将加强各地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张晓山:一是在人大农委的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工作中,要把相关法律中扶贫开发作为我们的重点执法检查的一个内容。另外,“十三五”规划纲要批准以后,农委也要跟踪,尤其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提到的实施脱贫攻坚的相关部分,要进行跟踪调研和执法检查,并加强相关的监督工作。
去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新法在旧法的基础上有近70%的内容进行了修订,所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法律。
然而,目前这部法律还存在宣传、普及不到位、监督的体制没有完全理顺、执法力量薄弱、实施细则没有出台、基层的难题没有解决等诸多问题,“两会”以后,全国人大就要针对上述问题,启动食品安全法的执法检查工作。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这些问题都作为这次执法检查的内容,连同我们的标准、制度、体制、责任追究一同进行执法检查,督促各地、各方面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律,保证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一个大台阶,改变我们在食品方面目前这种被动的局面。
同样是在昨天下午,政协会议的一场联组讨论也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在全国政协农业界别联组讨论上,范小建、伍跃时、陈章良、霍学喜等委员针对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在谈到如何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确保农民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时,全国政协委员伍跃时建议,农民群体的构成根据是否掌握土地经营权,可以大体分为两类,针对不同群体,应当分类施测。
伍跃时:现在确实是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拥有承包权土地的农民,那我们要始终保证粮食安全,最终我们还是要靠继续在土地上耕种的这些农民,也就是我们讲的职业化的农民。当然对于暂时离开了土地,还拥有农民身份的农民,我们也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要给以分类指导和分类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范小建则认为,对于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往往缺乏有效抓手,农业技术覆盖推广都相对薄弱,如何在政府指导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尤为关键。
范小建:贫困地区啊,都不是大宗农产品产区,它的农业技术推广受到了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要比大宗农产品产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更弱一些,但是在贫困地区它的特色产业往往是比较突出的,那么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怎么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对特色产业的支持,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参加委员联组讨论的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坦承,尽管去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继续实现较快增长,并且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经营性收入,但考虑到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就业机会缩减,对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会有影响,而玉米临储政策的调整也会对种粮农户的生产经营性收入产生影响,因此对总体增收形势呈谨慎乐观态度。
于康震:从今年,这个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来看,我们今年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要三个快于,第一是农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第二是农民收入增长要快于城镇居民增长,第三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还要快于全国农民平均增长,我们算了一下,应该还是在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