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3月1日,沈阳市政府下发《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下称《意见》)。在《意见》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是支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新毕业生“零首付”购房的政策。不过3月1日晚间当地通过官方微博称,市政府有关部门表示“政策还处于前期调研论证阶段, 暂不具备出台条件”(3月2日《新京报》)。
类似朝令夕改的楼市政策,除了决策不谨慎外,或许还有试探民意的考虑。比如“大学生购房零首付” 出台后,假如没有反对意见,恐怕就实施了。而这一政策之所以会变个说法,恐怕是遭遇了质疑。即使当地辩解称“政策还处于前期调研论证阶段,暂不具备出台条件”,但以文件形式发布后又改口,属于决策失误,会对当地政府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理当问责。
更重要的是,即便不实施“大学生购房零首付”政策,但《意见》已经暴露出当地政府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即想通过鼓励大学生零首付购房来扩大购房人群,或以“大学生购房零首付”为诱饵来吸引居民买房,目的是提高去库存效率,因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新毕业生自己没有稳定收入,没有经济能力,即便零首付买到房,也需要家人来还房贷。
据悉,沈阳房地产库存一直处于高位。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沈阳市商品住宅(不含政策性用房)库存面积为2829.6万平方米,消化周期25个月;而在去年同期,该库存数据为2938.6万平方米,消化周期26个月。可见,此前去库存效果不明显。而2829万平方米库存就会影响沈阳楼市健康发展,继而影响卖地收入和房地产对GDP贡献。
尽管高库存占用资金、浪费资源,影响财政收入和GDP增长,但去库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有耐心,不能因为着急而乱了方寸。既然高库存累积有一个过程,去库存自然也要一个过程。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货币、税收等政策,各地也已出台不少救市政策,政策叠加效应显现有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