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探访千年古村落——张夏镇小寺村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新农村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探访千年古村落——张夏镇小寺村
发布日期:2016-03-03 09:11:35  浏览次数:15

    在长清区张夏镇的深山僻壤里,有一个小寺村。这个村原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叫神宝寺。灵岩志载“先建方山之阴神宝寺,后建方山之阳灵岩寺”。灵岩寺是由神宝寺搬迁而建的。而小寺村的村名,也是因神宝寺而取名的。

  

  神宝寺见证建村历史 小寺村三面环山,周围全是刀削似的悬崖峭壁,山势险峻。山上松柏茂密,荆棘丛生。这里远离城市,没有嘈杂的车辆声和人们的喧闹声,一来到这里,顿觉格外幽静。 这个村是何年何月建立的,村里没有文字记载,从神宝寺建寺到搬迁可见证小寺村的建村历史。目前,这个村尚存唐代文物“四部周”,又名四方佛。四方佛通高130厘米,佛像高62厘米,莲花宝座高68厘米。四佛像大小相同,分别面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背靠背端坐在莲花座上。四方佛装饰精美华丽,莲花座造型古朴,整尊佛像雕刻细腻,表现出盛唐时期的典型艺术风貌。

  

  南峪的石板路、石头房 小寺村有360多户人家在此居住。村中有一条由每年雨季山洪冲刷自然形成的山沟,这条山沟使小寺村分成东庄和西庄。东庄占地面积大些,人口繁衍之后,再建住房便在原处扩建。西庄原住房密集,由于人口不断增多,再没法扩建房舍,只好让年轻一代另迁新居。现在的西庄只有一些老年人留守。有的房舍由于常年失修,房顶已塌落,只留些残垣断壁。西庄因村民的房舍建在山脚下的峪沟中,当地百姓又习惯叫它“南峪”。

  

  

  走进南峪,一眼望去全是石板路、石头墙、石头台阶、石头房。当时老百姓建房,原地采石,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的房舍建在半山腰,有的房舍建在山崖上。道路随弯就曲,随高就低,不施斧凿,浑然天成。我们来到一户人家的大门前,只见木栅栏把着门,原来建的门楼已经塌落,而从那加工精细、一寸三凿、四面见线的大青石板块砌成的门楼墙基,能想象出当初门楼的恢宏壮观。

  

  

  我们登上黄家修筑的石头台阶。听朋友介绍,黄氏家人为了工作方便,搬到济南市区居住,院落已破旧不堪。这户人家的住房建在半山腰上,他们的住房原有北屋、西屋和南屋,房舍也全是由石块垒砌的茅草房,东面是依山而建的垣墙,灌木、花草长满整个山崖。我们到访时,正是初春时节,山崖上长着迎春花,那碧绿的枝条垂挂到山崖下,花朵挂满整个枝条,煞是喜人。 老人·老院·老事

  

  踏上弯曲的石板路,我们走进刘姓居住区。刘家为当地一大家族,各家房舍的建筑比较集中,户户相连,院落顺山势而建,房屋全是石板、石条垒砌的茅草房,住户上下落差较大。家人为了相互沟通,行走方便,建筑户户相通的道路时,全用大块青石条、青石板块垒砌成石头台阶,现在看起来仍十分壮观。 我们来到时,正赶上村里忙着整修自来水管道,自来水暂停供水。一位刘大爷正用一担铁桶挑水吃,我们与刘大爷打过招呼后,跟他走进院落看看。刘大爷把挑来的水倒进水缸里,把两只水桶扣在北墙根用青石板支成的专供放水桶用的石台上。院内还有用青石板支起的石桌子,另有几块石块做凳子,因石凳上经常有人坐,表面已磨得非常光滑。

  

  刘大爷跟我们说起“南峪”的变迁,他说:你别看眼下这里冷清,过去可繁华了,什么点心坊、锅饼铺、香油坊、小卖铺、豆腐坊、生熟肉食铺、手工面条铺、木工坊、铁匠铺,吃的用的应有尽有。东庄人口多,也经常来这里买吃的、用的,东西两庄经常互通有无。

  

  南峪的住户全都建在高耸挺拔的青石山脚下,这里非常安静。据刘大爷说,现在还有 2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居住在这里,有几位老人已有 90多岁。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家那古老的房舍里。冬天,在自家院落北墙根下晒晒太阳,夏天在树阴下乘凉,有儿有女,吃穿不愁,安度着幸福的晚年,日子过得非常舒坦。 小寺村的南峪,是一处怀古赏今的好地方,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新鲜,到此一游定能使你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憩和滋养。李密留下神奇传说

  

  小寺村的东北方向的凤凰山有一李密坟顶,传说是李密的坟。而村东1500米的山上,还有个李密泉。看来,小寺村和李密还有着密切联系。 这里所说的李密正是隋末瓦岗寨上的农民起义首领李密。李密祖籍辽东,在隋代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起兵反隋,结果兵败被捕,后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大业十二年,投瓦岗翟让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后来因屡立战功而被推为首领。李密在山茌,也就是如今的张夏镇驻地修筑宫殿,改年号永平,自称魏王。之后,李密发布檄文,声讨炀帝十大罪状。又西进围困洛阳,打败隋将王世充。后来,宇文化及率众自江都北上。李密受命迎战,结果兵败,退至山茌。 相传李密战败退至小寺村时,因极度干渴,便以戟刺崖,泉水喷出,此泉水便得名李密泉。后人怀疑是“醴蜜”之误。此泉常年不涸,清澈的泉水从石涧中涌出,泉水四周树木茂盛。来源:长清广播电视台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