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灯
春节前,我的一篇旧文被翻了出来,没错,就是那篇《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话题发酵的速度完全超出了预期,随后一系列所谓“回乡体”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在新媒体时代,情绪的火星足以点燃对问题的轰炸式“消费”,在感性、丰富的呈现中,将城乡分化的困境暴露无遗。
但随着话题的爆炒,我却有些担心,风一样的新媒体让话语狂欢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磨损着一颗颗关注乡村的心。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读书人,我特别渴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葆有情怀,同时不失理性地去客观地关注农村问题,在喧嚣的城乡分层的情绪化撕裂中,理智面对现实,建立有效的对话通道,尽力寻找改善农村问题的有效方法。
农村的问题从来不只和农村有关,它的背后连着更广阔的世界。当全球一体化的序幕拉开,信息化伴随现代性的强势渗透,农村的生存从细处看,是一幕幕揪心的悲喜剧,但从大处看,却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互相竞争、交融的必然结果。对农业大国的中国而言,当下农村问题的尖锐性在于,在城乡的二元体制中,整个社会承受不起农村衰败的代价,承受不起农村青年上升通道狭窄的代价。这也许是每到春节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往往一篇不起眼的文字,就足以在过年的氛围中引爆乡村话题的原因。
但如果以理性的态度讨论农村问题,我们该留意到一些基本事实:中国农村的情况差异性极大,不同地方面临的问题、挑战完全不同,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的富足与西部边远地区农村的贫瘠同时并存。尽管我在那篇文章中描绘的事件和图景,让人感到压抑、难受,但我们同样要看到,这篇文章建立在对家庭个案考察基础上,只能代表农村的一种面向,如果严格从社会学意义来看,它并不足以构筑对整个农村判断的充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