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怪事!扶贫项目缘何“上热下冷”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怪事!扶贫项目缘何“上热下冷”
发布日期:2016-02-21 11:31:00  浏览次数:16

    最近在一个贫困县采访,半月谈记者与当地干部座谈,听到一件“怪事”:过去政府有了扶贫发展项目,乡镇、村社都是想方设法争取,生怕被落下;现在有的扶贫项目主动送上门,基层却不想接了,有的甚至被退回来。 

  其实,这也不算“怪事”。在一些地方,扶贫“上热下冷”现象记者已多有闻见。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上热下冷”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吃到嘴里,却咽不下去” 

  记者最近到一个贫困村采访,想了解一下村里为何不愿接帮扶项目。看到县里干部跟着下来,村干部聊起这个话题时,明显有顾虑,说的话很含糊:按照脱贫标准,村里通公路、小水利等基础设施都达标了。上面来检查验收,能应付过去就行了,工程搞多了有啥用?

  政府干部离开后,记者又独自找村干部谈。这时他们才讲了心里话,“要改变贫困面貌,咱打心底希望基础设施能更多覆盖贫困村。但现在有的项目就是‘烫手山芋’,看起来很好,吃到嘴里却咽不下去。”村支部书记说。

  什么意思?以人行便道建设为例,政府补助标准是50元/米,这个额度在村里根本做不下来,每米至少有30多块钱差额,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政府文件说法很理想化,资金缺口由农民筹工筹劳,现在村里人基本走空了,谁跑回来给你“筹”呀!

  记者在西部贫困山区走访,群众说到扶贫最大的期盼,多是希望尽快改善基础设施,解决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但贫困村就是空壳村,都是“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要上工程,政府的钱不够,村社哪有钱来补。项目要么不做,要么硬着头皮上马,凑不齐钱,倒还成了“半拉子工程”。

  某特困村为了脱贫“摘帽”,村两委向交通部门申请了10多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资金,因为投入标准低,村道宽度只修到3米多,仅能容一辆车通行,被群众戏称为“单行道”,搞得为这件事忙前忙后的村干部很是尴尬。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