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动画不是“儿戏” 暴力失度当治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动画不是“儿戏” 暴力失度当治
发布日期:2016-02-18 09:40:00  浏览次数:14

  王丹

  这次春节回家,笔者发现3岁半的小外甥“变身”了:变得非常容易躁动,不仅动不动就打人咬人,还经常举起双臂激动大喊“变身”“白痴”“砍死你”等莫名其妙的话。经过几天观察我发现,这些奇怪的话都是他每天围着转的动画片的台词。

  上网搜索一下相关新闻,原来动画片暴力失度导致孩子行为异常的事还有很多:4岁男孩模仿奥特曼“上吊”,5岁女孩受动画片“启发”撑着雨伞跳楼,9岁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情节将两个玩伴捆绑并用火烧成重伤……暴力动画片成为许多家长的心病。早在2013年,《喜羊羊》和《熊出没》系列动画片就因存在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进行了全面修改。

  近几十年,“媒体与暴力”一直是心理学界和传播学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对于媒体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的暴力倾向、行为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学界目前尚无定论,持“触发论”等观点的“肯定派”与持“宣泄说”“净化理论” 等观点的“否定派”相持不下。但有一点,双方已达成基本共识:对还没有是非对错辨别能力的低幼儿童来说,电视动画片对暴力的虚拟式再现会对其产生即时的涵化影响,两者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孩子的世界简单而直接,他们在社会化、身份认同上还没有稳固的模式,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动画片中的以恶制恶、以暴制暴、自暴自弃、报复社会,他们“照单全收”后,难保不会“情景再现”于现实社会中,可能还会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攻击别人,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中所证明的那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和认识,家长才会要求国产动画片对其内容中“任性”的暴力元素进行检讨和整改。

  但在忧虑动画片暴力失度的同时,也要谨防其走向另一个极端——谈暴力色变。和其他影视类型一样,动画片的冲突和矛盾也是剧情所需,当冲突和矛盾升级到极端程度,大多呈现为“暴力”。简单取消问题,并不比费力解决问题高明多少。与其教条刻板地要求动画片中一律不得出现扭打、恶战等暴力画面和桥段,不如聚焦于如何更科学、更专业地处理暴力,将其进行无害的转换或更具正能量的表达。

  解决暴力失度问题,动画内容制作者要自觉摒弃“智商不够,暴力来凑”、过度商业化的粗鄙思维,坚守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有关部门也应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制定国产动画片内容标准,加快建立动画片分级体制,在未成年人尤其是低幼儿童与潜在有害内容之间筑起“防火墙”。举个例子,《猫和老鼠》风靡中国荧屏,但在美国,由于有猫尾巴砍断这样的镜头,6岁以下儿童是被禁止观看的。

  动画片并非“儿戏”,管控暴力失度,不能等到更多的现实版“灰太狼”出现再出手。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