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
“一方面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用水方式粗放,我国缺水与浪费并存,矛盾十分突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说。他所说的“用水方式粗放”,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水漫灌”现象。“大水漫灌”首先体现在农业领域。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社会用水的60%以上。城市建设中的水浪费现象也随处可见。在水资源极度短缺、地下水日渐下降的北方某市,巨大的城中湖水波荡漾。(1月18日《中国新闻网》)
水资源浪费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只是长期的讨论并没有让人产生“狼来了”的忧患,从而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反倒是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加剧了缺水形势的严峻性。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在未来 10—50年,将会有不少的城市面临着断水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上的趋势。
然而与缺水的严峻相比,却是粗放式管理和使用下产生的大量浪费。除了农业的“大水漫灌”式的原始状态,还有城市景观的不受限的挥霍,以及煤炭、钢铁等行业对水的浪费,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式的用水浪费现状。因而,若未能真正树立忧患意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用水量,那么用水短缺不仅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会出现局部利益纷争,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国家安全。
相比于以色列等国家的粗细化管理和循环化使用,国内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差距明显。其最大的短板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意识和观念。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都还没有认识到水资源浪费的严重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否则,城市建设过程中,就不会出现人造水景,那些本就缺水严重的城市和地区,也不会将水作为政绩工程来显摆。因而,如何基于现实的需要,而制定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用水浪费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其实,如何节水有着现成的例子和成熟的经验,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并落到实处。虽然囿于基础设施不足等因素,农业用水的精细化还不能一步到位,不过减少城市用水的浪费,尤其是城市建设中的水浪费却并不困难。此需要政府首先要有节约意识,并带头作好表率。若其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就会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并助涨整个社会的用水浪费。尽管一些地方为了控制浪费,而采取了价格杠杆的手段,不过若是公共管理部门在要求社会节约的时候,自己又在大手大脚浪费,标准不一必然会折损自身公信。
不过,“大水漫灌”式的水浪费,其实是中国式浪费的缩影。从餐桌上的浪费,到城市建设中的短命建筑,再到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系统化的浪费问题,暴露的恰是管理能力的不足,并由此导致精细化管理存在欠缺。自然,其解决之道,还是要回归于科学化之路,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真正将生态、文明和精细上升到管理内核的高度,并以此作为检验得失和是非的标准。从这一点来说,水资源浪费的本质还是公共管理粗放化,发展方式粗放化的必然结果,最终出路也得以“转变方式”作为落脚点。若非如此,就事论事的治理,既难以实现标治更难以做到本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