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稻壳冒充小麦别成“天下粮仓”的翻版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稻壳冒充小麦别成“天下粮仓”的翻版
发布日期:2016-01-19 09:37:00  浏览次数:13

  堂吉伟德 

  原本是国家托市粮的委托“保管员”,利益诱惑之下竟然成了监守自盗的“硕鼠”——记者日前在河南光山县调研采访获悉,当地一家粮油公司在收购、储存国家托市粮期间,用稻壳冒充小麦,以此“乾坤挪移”手法盗卖库存粮食。调查人员顺藤摸瓜发现,此前该公司已用伪造票据多次骗取国家购粮款和仓储保管费,涉案金额超千万元。(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一粒粮很轻,却关乎于民生安危与国家稳定,因而才有了“民以食为天”和“无农不稳”的治理思路和民本思维。因而自古以来,无论是君王还是民众,对粮食都有着特殊的情感。一部《天下粮仓》的电视剧,至今让人对粮储系统之乱,有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对“硕鼠”之害而深恶痛绝。乾隆在登基的第一个年头就吃惊地发现,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之“第一紧要大事”全面失控。围绕粮食接连发生“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世奇案,更使25岁的乾隆感觉到大清国的生死存亡。

  如今,稻壳冒充小麦的戏码一再上演,如同电视剧的中的情节再现。监守自盗的盗卖,造成的是一个个空空如也的仓库。当某天真的出现了系统性粮食风险,需要储备粮发挥作用之时,优质的托市粮却仅是无以为用的稻壳,此时拿什么来应付危机?个案的背后,又何尝不是系统问题的暴露?诚如专家所言,触目惊心的国粮“硕鼠”案件,是部门监管流于形式、漏洞百出的结果,也暴露出久为人诟病的系统性管控困局。

  粮储系统之乱,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无数案件的累计,并最终形成了行业性的腐败乱象,以至成为腐败的重灾区之一。中储粮近年来的违法违纪问题,多发于执行国家储备粮库托市收购政策的过程中,比如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以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很多已成为潜规则而大行其道,将“靠粮吃粮”的游戏规则上演到了极致。还比如早在2008年3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当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一份有关粮库空置问题的提案,反映中国局部地方存在粮库“空仓”问题。如今,旧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再现,如何解决则成为未竟之问。

  如此看来,所谓的“稻壳冒充小麦”行径,不过是“粮库中装沙包”的翻版,在手法上并无什么新奇之处。只是当年令国人关注的盗卖行为,似乎在运动式治理之后,并未能发生彻底的好转,粮储系统腐败的高发态势,也并非靠曝光和查处个案就能解决。若不能反思现行粮食储备制度上的漏洞,并通过收储制度改革有效预防,那么类似行为就会愈演愈烈。

  现行粮储主要由政府来实施,具体由中储粮来操作,存在政企不分,监管不到位的天然短板。因而查处个案,对监守自盗的“硕鼠”给予严惩只是治标之法,如何在“小马拉大车”困局之下,既要有效的对接市场的需要,又要全力做好监管,就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一者,应当建立动态性的库存削减制度,减轻库存的压力,让存在仓库中的粮食真正流动起来;二者,应完善监管的方式和手段,比如引进第三方的审计机制,改变进下自行监管的体制症结,同时应提升粮储信息的透明度,让体系外的监督更有活力。唯有多管齐下,才能让“稻壳冒充小麦”不成为天下粮仓的翻版。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