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革中激发活力
——四川省南充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李传君
南充古称果州,因嘉陵江流域盛产水果得名,具有2000多年的农业文明史,至今南充仍是四川第一产粮大市。2010年,南充荣登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列,2013年又入列全国21个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是首批示范区中唯一以地级市统筹、跨县(区)联建的示范区。
然而,南充的现状又是:4个国家级贫困县,1290个贫困村,55万贫困人口,215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占比70%,广袤的丘陵大地上,耕地地块分散,绝大多数耕地掌握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手中,土地撂荒率达15%……
面对现实,南充怎么办?市委书记李仲彬说:“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必须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七权同确”启动制度之变,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为规模化发展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西充县太平镇转山河村,最近大型机械忙碌作业,为的是将该村1400多亩耕地整理成型。不久前,村里成立了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
“眼看临近乡镇通过土地流转,村里产业整体转型,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我们坐不住了。”太平镇党委书记黄俊强说,土地确权登记刚一结束,不少农民便主动请求把手中的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便于规模化发展优势产业。
村民以每亩1000股的折算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首先将土地分为稻田和台土两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整理。“然后根据县里的产业规划,分别成立优质水稻种植合作社、优质水果专业合作社,稻田种植水稻,台土种植水果。”黄俊强说。
土地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化经营,这是一大变革,截至目前,整个西充县通过流转集中规模化经营的土地达25.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2.8%。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是农业发展转型的关键,因此,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我们改革的主攻方向。”南充市委农工委主任陈圣伦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1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超过30%。
放活土地经营权,仅是农村综合改革中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方面。南充市推行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包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农村集体财产权等“七权同确”,该项工作前年启动,去年全面推开,目前已完成全部工作量的75%。
“‘七权同确’是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是我们首先必须完成的工作,其目的除了放活土地经营权外,还能确定农民一切财产所有权属,为下一步产权抵押融资,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以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南充市委农工委副主任谭伟解释说。
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拓宽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金融服务、财政支农政策的变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水
目前,南充市各县市区正在加紧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这是一个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联网的服务体系:村上的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点负责将该村信息上报给乡镇,乡镇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站汇总录入系统,县级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