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卖地”透支非一劳永逸 城市发展旧心态该转转了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卖地”透支非一劳永逸 城市发展旧心态该转转了
发布日期:2015-12-30 11:02:00  浏览次数:20

  城市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如何带动?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在一定时期内,“卖地”或许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式,但它也透支了城市发展的未来,如今早已行不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前端的四个典型指标——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土地成交价款——同时出现负增长。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而出现此现状的主因便是楼市高企的库存。

  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二三线城市楼市持续低迷。据报道,楼市低迷给我国中西部多个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地方财政带来沉重打击。受房地产税收显著下降拖累,多地税收出现负增长态势,不少地方的土地出让收入甚至不足往年一成,严重影响地方财力。

  监测全国300个城市土地交易活动的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滑30%,土地出让金减少23%。

  所谓土地出让,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卖地”,指的是出让使用权。众所周知,土地出让金是我国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楼市不景气,对地方财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地方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急剧减少。数据某种程度上直观地说明了问题。

  长久以来,“卖地”已成为不少地方官员抬政绩的主要方式。为什么呢?因为“卖地”简单直接,收效快。在有的三线城市,“卖地”收入最高时占到总财政收入的60%以上。部分官员只考虑自己在当地的当下政绩,一旦升迁或调整岗位走人,后面的摊子自有他人接手。“土地依赖症”在一定时期内成制度性体制性障碍。

  现在常见的土地财政模式形成了政府、银行、地产之间的的一个循环:银行借债——政府征地——“卖地”给地产商——房地产税收——银行还债……一旦楼市出现变化,这个循环的资金链出现断裂,地方财政可能不得不面对危机,为自己所走的“捷径”承担后果。政绩导向的思维,促进了这种模式的恶性循环。

  地方财政与楼市如此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楼市低迷,地卖不出去,光靠“卖地”提升财政的路也就行不通了。而在任何时候,一股脑儿寄托于土地财政模式,都是一种最坏的选择。

  毕竟,靠“卖地”提升的政绩只是一时的。过分依赖于“卖地”,实为一种机会主义行为,虽短期内能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却有损于地方经济中长期的健康发展,本质上是一种透支。就像双十一,数字喜人,但某种程度上也透支了之后的消费。

  何况,如今“卖地”已难撑政绩,“便宜”办法用尽,城市发展的旧心态也该转转了。

  要知道,真正能够对地方财政进行持续补充的,真正能够给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的,是产业特别是新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地方上若要重振财政收入,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招商引资,实现经济造血。

  随着近两年楼市的下挫,一些地方也在积极转型,但新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过几年,有较为稳定的税收来源了,财政才能好转。这是一个考验智慧和耐心的过程。(文/吴丽娜)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