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盘点迭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观察思考。
我们邀请了一些“特别”的人,有本报国内、国外分社的记者,有来自地方党报的评论员,或亲历见证、或记录思考了这一年的许多大事小情。我们希望,他们的回望与感悟,为大家更好地把握2015,多提供一些一线视角,多呈现一点国际视野。
——编者
辩证对待转型升级
王慧敏(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如何下好这盘大棋?从一线实践看,有几重关系须辩证把握。
传统产业不适合时代需要的,该转型就必须转型。譬如,现在到处都是水泥、柏油路面,骑变速自行车已成时尚,你却偏要硬着头皮生产那种适合土路骑的“气死驴”,不关门才怪。
转型要盯住市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更优”。张小泉剪刀有380多年历史,以“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开闭自如”独领风骚。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这家企业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开发出100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长,最小的旅行剪仅1寸长,可放入火柴盒内。满足了各种需求,市场就打开了。
强调转型升级,还要切记,它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味追求“高精尖”,不行。强行转型,还会把已有优势失掉。业界有句行话:“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世界上没有哪个行业是绝顶的好。商品只要有市场需求,就有利润空间。这些年国际市场持续低迷,而义乌小商品市场营业额逆势上扬,就是明证。
找到了市场需求,只要做到顶尖,就可以大把挣钱。有些中小企业之所以底气不足,是因为没有创出品牌,只是匍匐在价值链的“底端”。
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产业内部产品质量的转型升级,也是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农轻重”失调的亏,我们已经吃够,现在决不能再走顾此失彼的老路。“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以前不重视三产,导致各种“卖难”;但如果一股脑又都挤向流通业,忽视了制造业,同样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