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最美农技员:蓟县有个“李大棚”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最美农技员:蓟县有个“李大棚”
发布日期:2015-12-14 09:40:00  浏览次数:11

  

李春生在向记者展示特殊相册。

  开栏的话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离不开广大农技推广人员。今年,农业部首次遴选出10名“最美农技员”,他们是全国58万农技推广大军的杰出代表,是科技强农的时代先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楷模。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最美农技员风采录”专栏,讲述他们帮助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国故事,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曹茸文/图

  李春生人称“李大棚”,他有一本特殊的相册,近百张相片里几乎没有什么人物景致,全部是温室建造、蔬菜种植的内容。李春生一边给记者介绍相册,一边回想起20多年前的经历——

  1993年,天津蓟县引进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技术,结束了本地冬季不能生产喜温蔬菜的历史,而带来这项技术的竟是3个山东农民。30岁的李春生已在蔬菜站当了多年农技员,得知这一消息既惊讶,又不服气,“山东农民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行?”随之,他作了一个大胆决定:驻村学技术,帮农民建温室。

  “就是那年,我拿个相机一边学一边拍,墙体怎么建、立柱怎么连、棚膜怎么铺,每一个环节我都拍了下来。”李春生说。

  1994年,山东师傅走了,李春生开始独立包村指导,他要负责林庄户村24个温室的建造与蔬菜生产。

  “第一年是个大考验,相册派上了用场!每天晚上我就对着相册,想每个棚第二天该干什么,一家一户一个环节也不能落。”李春生回忆道,“当年农民建个温室要1万多块钱啊,要是干不好,农民损失就大了。”

  就这样,李春生没白天没黑夜地守在建棚场地,3个月下来,温室终于建起来了。接着是蔬菜的种植管理,技术员出身的李春生一点不怵,他每天一个棚一个棚转,指导农民打药管理。

  一年下来,一个棚收入1.5万元,农民笑了,李春生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现在是花多少钱也找不着这样的人了,小李一心一意,成天不离棚,比我们自己还上心呐。”说起当年往事,林庄户村农民陈占池仍激动不已。

  一炮打响,李春生被农民亲切地叫做“李大棚”,但他却没有功成身退,一待就是8年,指导蓟县6个乡镇28个村630户农民建造蔬菜大棚3650亩,骑自行车行程超3万公里。

  说起这段辛苦的经历,李春生却一点不觉得苦。“我很感激这段经历,正是这段时间我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积累了大量建造温室的经验。”

  2000年,李春生回到县城后,这些经验开始酝酿发酵。

  “以前温室都是外保温,一下雪农民就要爬上去清扫,一下雨草苫就拉不上去,如果保温草苫在里边就好了。”2005年,李春生完成了新型日光温室的结构设计,并建成国内第一栋内保温日光温室,2008年该温室被中国农业大学陈青云教授定名为“蓟春型保温被内置式日光温室”。

  从此,越来越多的蓟县农民受益新型大棚。“内保温大棚让我们省了不少事,保温增产效果也好。一家两个棚,一年轻松收入十几万。”唐坨庄村农民李双亮告诉记者。

  “李春生的手机号,咱们都知道,扣棚就找‘李大棚’。”采访中,蓟县农民纷纷这样说。

  寒冬季节,温室里温暖如春。李春生对这一方天地到底有多爱?问问他女儿便能知道:那次,女儿填报高考志愿时他说,“学园艺吧,我可以把这么多年的经验都传授给你。”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