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守护乡愁 留住“活着的文化”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守护乡愁 留住“活着的文化”
发布日期:2015-12-01 08:59:00  浏览次数:15

  曹保明

  最近几年,“乡愁”成了新闻热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得热门。然而,究竟什么是乡愁,“非遗”要怎么保护,似乎并没有统一认识,实践中,甚至还存在着脱离文化本源的做法。

  曾有一个村子要搞鹰猎文化节,乡领导指示在村口搭门迎客,坚持将新门涂成鲜红的“喜庆”颜色。实际上,鹰天生怕红,鹰眼里的红色是火焰。红门竖起,鹰根本不肯飞出。不了解民俗和非遗的文化内涵,只从现代人的直观感觉出发粗暴干预,一定会走向“死路”。

  还有一个村子,有一个潭,当地干部为了增加知名度,非让导游员说:“该潭是七仙女的两滴眼泪,一滴滴在台湾,形成日月潭,另一滴滴在了我们这里,形成了此潭。”稍有常识的游客听了,都啼笑皆非。不去挖掘属于该村、该地、该景的本文化,而把一些一般性的历史知识、概念随便拿来,则是把古村本有的“活路”给堵死了。

  还有许多地方,把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权转交给开发商,商业资本进入后,要么简单地从消费角度肆意毁坏传统,要么简单地从网络下载一些通行的所谓保护方法。这样“再生”的古村,看上去仿佛也有一定的欣赏价值,真正走进去,就会发现那只是披着空壳的建筑群,传统文化已经死去。

  只有保护好村落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才能在文化层面活着。活着的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物质的房舍、住宅、院落、古井、坟地固然重要,而发生于这些物质的存在中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等传统则更加重要。保护古村的重要做法和着眼点,就是重点保护曾经发生过并绵延至今的传统。生活不是被设计的,它总是存于自生自长的本土文化之中,保持了这种活态,古村文化就有无尽的生命力。

  人类重新关注自然和保护传统,恰恰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需要。流水化、同一化的工业生产,阻断了人与自然的接触,也遮蔽了个体差异性的生长空间。因此,未来的传统文化保护,恰恰要突出复杂的个性本身。其实,每一处乡土,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永恒追求。保持每个村子的个性,就是在给村子寻找“活路”,而引路者,就是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传承人。

  前不久结束的全国政协第四十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作为主题。与会委员特别提到“传承为重、关键在人”,可谓牵住了问题的牛鼻子。不可否认,很多记忆中的村庄已经面目全非,但只要人还在,传统文化就没有彻底丢掉根茎。现在要尽快把村里老人、手艺人以及有特殊经历和贡献的人的口述史留下。只要我们加强保护,让人更多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新的时代恢复活态。

  乡愁是一种记忆。人的成长不可逆,人的思想却能延续。守护乡愁,先要留住“活着的文化”。本村本土真实的村落文化,会唤起离家人的真实记忆,人们通过享受、感悟、认知,又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这种文化,得到新奇、收获和信念。这,才是乡愁带给我们的最大力量。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学术委员会委员)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