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理性农业”带来的启示

11月1日,饲养人在加拿大皇家冬季农业博览会上展示加拿大西门塔尔牛。 新华社发
法国通过实现由小农经济占主导的传统农业向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之后,一举成为能够与美国比肩的世界上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量第二的农业大国。而在这一转变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特有并秉持的“理性农业”发展模式。目前,“理性农业”已被纳入欧盟共同的农业政策,而这也正在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
法国目前是欧盟第一、世界第二的农业大国。法国的农业生产者数量占欧盟的20%,居欧盟之首,其中40%的经营者属于大规模经营户。但如果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法国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落后国家。上世纪80年代,法国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理性农业”的发展道路。

“理性”夯实发展根基
目前法国农业经营的各项比例为:大面积粮食及经济作物22.2%,蔬菜种植占3.2%,水果2.9%,葡萄酒13.4%,其他种植3.4%,其余为养殖业。
上世纪80年代,大量化肥和农药在法国农业耕作中广泛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单产量,但也带来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生态环境退化、农产品质量降低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只重视农产品产量而忽视质量和环境的生产模式引发了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反思。随着国际社会对于生态和环保概念的广泛认同,法国政府部门也日益认识到食品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此,法国提出了“理性农业”的概念,并将发展“理性农业”作为发展本国农业的根本,形成了法国农业的“理性文化”。
所谓“理性农业”,就是指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通盘考虑和全面兼顾生产者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保护,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法国也成为世界上率先提出并践行“理性农业”这一概念的国家,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众所周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如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下游产业等也自然成为“无本之木”。同时,环境成本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同样不能忽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产量、品质需求,加强土质、水质、空气等农业生态环境和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保障生物多样性也是法国“理性农业”的题中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