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宗林:“互联网+”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促进现代农业等11个重点领域的发展。湖南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型有了“互联网+”的战略驱动,将迈出更加重要的一步。为此,红网记者采访了湖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刘宗林。
记者: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工作现状和成效,利用“互联网+”,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刘宗林:近些年来,湖南省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改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势强劲,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快拓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补贴“黄箱”、环境“红灯”的束缚,我省农业发展急需并必将开辟多条“高速公路复线”,我认为“互联网+农业”这条“复线”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打造的重点。
“互联网+农业”,其实质就是将当前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流通、加工、销售及农业生活等环节中去,帮助农业发展实现“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最终目的。“互联网+农业”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其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优势,将有效推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农业专业化服务更加精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更加科学、农产品销售市场更加统筹,是实现湖南省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湖南省利用“互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方面有哪些成效?
刘宗林:湖南省“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整体来讲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个别领域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颇具特色的成功案例。
就农业生产领域而言,“互联网+”涉及农资采购、技术咨询、田间管理、养殖控制等多个方面。如去年底湖南田园牧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的APP农村电子服务平台,半年间已经拥有注册农户1600多个,线下实体服务中心门店23家,农资线上交易额已达到350余万,有效解决了当地农资代理多、渠道长、价格贵的问题。特别是其极具特色的农友交流圈功能,免费、高效、快捷的帮助农户解决了很多实实在在的种植困难。浏阳的“辣椒大王”杨意红则通过网络成功示范了蔬菜大棚的远程操控,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掌控作物的长势和环境要素,并实现自动或人工的远程田间管理。湖南省的大生产企业也对“互联网+”愈加重视,株洲唐人神提出了“打造生猪物联网生态链”的发展思路,已开始整合国内优秀的猪场托管公司,通过对产仔数、防疫、温度等重要数据的全面监控,来实现养殖成本的压缩和所有猪场的远程诊断及管理。
从农户到企业、从实验基地到生产基地、从种养到加工,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中,“互联网+”已开始展现其开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将已有的亮点进一步扩大,已有的平台进一步建好,并以其为模板实现大面推广,将是我们后段工作的要点。
记者:湖南在农资监管和农产品溯源系统方面,“互联网+”技术取得的成效是什么?
刘宗林: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的透明化、信息化、实时化恰好迎合了广大群众的胃口。扫一扫二维码,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可以让群众安了心。如常宁市在推行农产品二维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试点后,全市20%的农产品实现了质量可追溯,生产期内的用种、用肥、用药、检测等均可以通过二维码被消费者了解,而消费者也更愿意花高一点的价格卖“放心菜”。当地的义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更是将其所有的品种贴上了这样的“身份证”,实现了质量、品牌、销售的三提升。同时,常宁市农业部门还利用网络技术,全面推行农药经营条件审查、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药制度,基本杜绝了销售禁用农药的现象,从源头上控制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再如,株洲县长源时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互联网+”的应用,其产品二维码信息已拓展到基地信息、产品展示、质量安全、品牌创建、产品生产状况、实时监控、在线预订等各个环节。目前,绿色、健康、安全的“长源时蔬”生态农业品牌已在周边打响,先后与步步高、天元超市等签订产销对接合同,建立了直营店,又与株洲市新鱼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辟了网络营销新渠道,发展势头强劲。这些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