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由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发起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调查工作2012年在全国展开。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充满诗意的表述,使传统村落的神秘和魅力在我心中油然升起。于是,通过镜头,我寻觅着传统村落里那些久远的记忆和美丽的传说。
第一篇 东峪南崖村,一步一故事
东峪南崖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这里民风淳朴,风光秀丽,大部分文化古迹原汁原味且保存完好。你在南崖村随意走走,石板路、古立交、关帝庙、古井古树古建筑,真正的一步一景致,一步一故事。这也是我喜欢这个古村的原因。
青石板路
青石板路
这条青石板路,是过去古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条石板路是由一截一截的组成的,村支书高书记告诉我,历史上南崖村有一条村规,谁犯了错就要被罚修一段石板路,既起到惩戒作用,又方便村民出行。目前保留的这段1000米左右的青石板路也成为古村的标志之一。
关帝庙
关帝庙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庙内有壁画,庙前建有过街棚,现过街棚已倒塌,庙上镶嵌有对联两幅,一幅为“圣神兼优凌云浩气镇乾坤,文武双全保汉忠心贯明月,”另一联为“忠义遐流处处风调雨顺,英灵镇清处处国泰民安”(乾隆22年)。过街棚先后于乾隆17年,乾隆55年,嘉庆11年修了三次,均有碑刻。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清朝康熙22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文昌阁分为上下两层,下面的拱洞是古时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上面是文昌庙,庙内供奉着文昌大帝。
古立交桥
古立交桥
古立交桥位于文昌阁东50米,上通南北下通东西,桥北头有桥头堡,桥身用大青石叠砌而成,
此桥建于清朝初期,具体年代不详。高书记说,此桥背后还有个感人的孝亲故事:据传高家高老太喜欢看戏,有一次雨后到河道东头的戏台子看戏时崴了脚,于是高家子孙们修建此桥,为的就是方便高家老太出门看戏。
万家楼
万家楼为三进三出的大院落,上下原为三层现保留二层,建筑风格独特,系青石根基,红砖筑墙,做工考究,木质楼梯可上到二楼。相传万家先人万真家境贫寒,除夕之日外出砍柴,沮丧之下于野外睡着。睡梦中梦见有人叫他起来回家过年,他醒后发现柴火太少,想再觅些柴草。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堆柴草,他收起柴草发现草堆下面有一石板,掀开石板他惊呆了,石板下是一罐金子,于是他用这些金子盖起了万家楼。不料,万家子孙坐吃山空、奢侈无度,至万真孙辈终于衰落,将万家楼变卖给高家。
古井
南崖村处于浪溪河(旧称狼溪河)一条支流的最上游,由于地表下有一层吸水石,所以村内随便找一地方就能打出水井。高书记说像这样的老井村里有20多眼,大都能使用,其中以高家井最为古老,独块的井台石上磨出了32道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于宪友和他家的古槐
除了古井,村里还有很多生存几百年的古槐,这是村民于宪友和他家的古槐树。
古巷
这条古巷看上去,给人一种神秘幽静的感觉。
村民与古村
85岁的辛羲为老人观看镜头里自己的形象
84岁的王庆云老人和她居住的高家楼(曾经的万家楼)
86岁的高凡香老人绝对具有大家闺秀的气质
高凡香老人在劳作
像大多数传统村落一样,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多半是老人,但是东峪南崖村里的老人们给我们的印象是:淳朴、善良、勤劳、快乐。
这就是我眼里的东峪南崖,一个处处有故事的古村。(大众网旅游频道特约摄影师 栾美华 陈崇忠 文/图)